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红色闽西 > 正文

铜铁虎岗:“红色血脉”担重任

2017-08-16 09:42:13 唐亚新 刘琦 刘永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虎岗红色文物——晏田祠

革命光辉耀永定,铜铁虎岗立新功

“铜虎岗,铁虎岗,千军万马也难上。”曾担任过闽粤赣军区参谋长的萧劲光大将,曾这样回忆有着“红色小井冈”和“红色小延安”之称的龙岩市永定区虎岗镇。

四面环山的虎岗位于永定西北部,地处上杭、永定和新罗三县区结合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即是战略要地。日前,记者跟随永定当地党史部门人员探访这座有着辉煌历史的红色小镇。

1930年12月,闽西革命根据地首府龙岩城失守后,闽西特委和闽西苏维埃政府迁入永定虎岗。据党史记载,1930年12月至次年8月,当时中共闽粤赣边特委、闽西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军区司令部、中央红色交通线闽西大站、工农银行、闽西政治保卫处等40多个党政军、政法、经济、文化机关迁入虎岗,原本人烟稀少、荒野乡村的虎岗,开始成为闽西革命根据地中心,并在随后被称为“闽西临时首府”。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原隶属于闽西特委的闽西交通大站升格为中央直管。”龙岩市永定区党史办主任赖立钦告诉记者,“早在1930年2月,中共闽西特委就在龙岩创建闽西交通大站,对外称工农通讯社。当年11月,改称闽西工农通讯社第一分社,蔡义昌为主任。”

 

中央红色交通线闽西(永定)大站:虎岗,示意图

据记载,彼时,为了加强党中央与各苏区的沟通联系,打破敌人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长江线、北方线和南方线三条秘密交通线。

“其中,由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等地进入闽西永定、长汀,最后到达中央苏区的南方线,存在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赖立钦说,彼时的虎岗即是南方线上最为重要的大站之一。

时任广东省发行科长的李沛群被任命为闽西大站站长。站址设在虎岗镇虎西村的晏田新祠,分站设在晏田祠。

日后,李沛群在《关于中共中央交通局从上海到闽西苏区的交通路线情况》一文中,这样回忆这段历史:1930年10月间,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为巩固、发展和扩大苏区与红军,设立了中央交通局,并建立起苏区与白区的交通线。同时,下面分设大站、中站和小站,来贯通联系,并保证交通线畅通无阻和安全。

“在中央交通线建立起来之前,中共闽西特委已经设立了5条交通线。”赖立钦说,“闽西交通大站的成立,则标志着从上海到中央苏区的秘密的、长达数千里的交通线形成了一个整体。”

建设中的虎岗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纪念馆

工农通讯担重任,交通战线树丰碑

“红色交通线主要承载着三个作用。一是运送物资,从敌占区向根据地输送经费和包括军火、医药、粮食等在内的各种物资,二是护送人员,三是传递重要文件和信件等。”虎岗镇文化站站长唐美章告诉记者,虎岗升格为直属中央的闽西交通大站之后,很快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他介绍,当时选配红色交通员的条件极为苛刻。为了减少风险,当时许多重要文件、情报的传递是“无纸化”的,往往要求通信员将传送的文件全部记背下来。

1931年8月,虎岗失守,闽西大站迁到永定“秋云楼”,随后又迁到金砂古木督“永昌楼”。“虎岗作为闽西大站的时间虽然只有半年,但其作用不可忽视。”唐美章说。

据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红色虎岗:中央苏区闽西虎岗革命史》一书记载:红色交通站建立后,就有叶剑英、萧劲光等20多人,经护送到达闽西苏区指挥中心——虎岗。此外,周恩来、邓小平、任弼时等时任中央苏区的领导干部也经由此线,往来上海与中央苏区间。

“当时,中央苏区物资极端匮乏,红色交通线为苏区运送了数以千吨计的药品、枪械、无线电器材等物资,如闽粤赣兵工厂的修枪机器、闽西工农银行的印钞机等等都是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运来的。”赖立钦介绍说,其中采购电台成了当时红色交通线上的经典之作。

据其介绍,第三次反“围剿”开始后,在中央苏区建立电台成了燃眉之急。为了解决此问题,中央交通局指示香港交通大站和闽西交通大站在香港购买电台零配件,送往赣南红军总部。最终,经交通线上交通员的机智发挥,水路陆路一站接一站地送到了中央苏区。随后,1932年中央苏区第一台电台建立。

“这条红色交通线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为中国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独特贡献。”赖立钦认为,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建立,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及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物质保障,并进一步促进了闽西苏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及武装建设,为红四军和中央红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使党中央与苏区的联络联系保持畅通,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苏区的贯彻落实。

“位于永定的闽西交通大站,是与香港并列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的两个大站之一,管辖着周边沿线众多的中站、小站,在护送领导干部、运送紧缺物资、传递情报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永定区博物馆馆长卢加万看来,永定之所以能成为红色交通线的大站,缘于永定具备较为健全完善的交通网络,同时具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革命基础,以及特殊的人文环境。

 

中央红色交通线闽西(永定)大站遗址——永定区虎岗镇虎西晏田新祠,现建为虎西小学。

文化经济齐步走,“红色血脉”活起来

“虎岗失守后,晏田新祠被焚毁于战乱,1956年在原址上建成了虎西小学。”虎西村村支书赖文中告诉记者,虎西革命旧址还有闽西苏维埃政府、列宁师范学校、彭杨军校等40余处。目前,村里已经争取上级资金,着力重建太丰楼和修缮其他旧址。

如今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的虎西村,还在经济建设下足功夫。2015年,虎西村引进总投资约3.5亿元,占地3000亩的海西生态肉牛产业化项目。目前项目正在建设当中。“生态肉牛项目的落地,可以给村里增加就业岗位,更好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赖文中说。

文化经济齐步走,虎岗镇同样在加速发力。“近年来,我们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对红色旧址群的维修与建设,并积极争取将‘中央苏区闽西虎岗红色旧址群’纳入‘古田会议旧址群’规划保护管理范围。”虎岗镇镇长江俊斌说,当地加大投入,对红军桥、虎岗革命烈士陵园、闽粤边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和闽西工农银行旧址重点维修保护。

“除了现有的做法,我们还将从红色资源的保护规划和挖掘开发两个方面着手。”据江俊斌介绍,当地一方面要坚持高水平规划,在修缮过程中结合实际,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原貌,另一方面把革命旧址修缮保护工作与发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与古田、才溪相呼应的全市有名的红色经典旅游线路,努力把红色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源、富民资源。

“今年全镇芙蓉李种植总面积达4600多亩,产值突破2000万元。虎岗设立了4个村级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服务站。”江俊斌介绍说,依托绝佳的生态优势,做强生态农业,做好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力争红文化带动绿经济,红绿齐步向前走。

不仅如此,除去昔日交通线上各站点的努力,永定在活化这条被誉为“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的红色交通线方面,亦在持续推进。

2015年6月,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在永定区金砂乡开馆。同时,永定区已有43个革命文物被列入龙岩市革命文物保护规划,接下来将对这些革命文物设计修缮方案,然后向国家申请经费补助,进一步加强保护。按计划,永定当地将重建一座新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新馆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我们将在丰富、准确的史料基础上,推出生动多样的研究成果,着力打造‘红色交通线’这闪亮的文化品牌。”永定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阙俊聪表示,未来,永定将继续加大对这些红色文物的保护力度,征集有关革命文物,推出更多的主题陈列展览,用形象、生动的文物旧址说话,讲好中央红色交通线精彩故事,增强办展质量。同时,提升宣传推介效力,创作出版有关历史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塑造红色交通线上的英雄人物形象,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创作有关红色交通线题材的影视作品等,提高“红色交通线”的知名度,在党史教育中发挥“红色交通线”这一品牌的文化力量。

“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起点低,资源散,又涉及党的隐蔽战线工作的机密性。”卢加万认为,受制于种种条件,以虎岗、金砂等地为代表的永定红色交通资源的挖掘起步相对较迟,部分留存的资源也处于碎片化状态。这就意味着,从现有先天条件来看,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均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来看,这一块永定做得相对不错了。”卢加万建议,未来还需要在“放眼全局做规划,保护为主急抢救,创造条件谋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加速。(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亚新 通讯员 刘琦 刘永良 文/图)

 

前方日志:

红色精神永放光芒

上世纪30年代初,为了加强党中央与各苏区的沟通联系,打破敌人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长江线、北方线和南方线三条秘密交通线。其中,由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等地进入闽西永定、长汀,最后到达中央苏区的南方线,存在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

然而,由于战争环境的险恶,上海通往全国各苏区的交通线大多被敌人破坏,唯独通往闽西、赣南中央苏区的南方线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这条持续运转了5年多,被赞誉为“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的红色交通线,本身也具有丰富的党史文化内涵。

事实上,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全力支持。譬如,交通站大多建立在赤白交界地区,对敌斗争十分激烈。交通站依靠群众的掩护在沿线设立小站,利用炭窑等设立秘密仓库,存放物资。船工和群众常常是在夜晚冒着生命危险为交通站抢运货物,甚至许多群众英勇牺牲在交通线上。即便是这样,红色交通员始终同地下党、革命群众并肩作战,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这些看似细微琐碎的小故事,都生动地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映衬了革命战争年代里,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艰辛与英勇,彰显了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与无私奉献。

受限于党的隐蔽战线工作的高度机密和特殊性,即便时至今日,关于红色交通线的文件和各类史料仍未能全部公开。与此同时,不少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身份和历史也尚未被外界全面掌握和了解,有些战功卓越的革命先烈甚至未能完全走进人民群众的视野里。尽管如此,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一度曾在隐蔽历史阴影里的红色交通线,一如生生不息的红色文化血脉,必然会绽放出其应有的光彩,并得以妥善传承。

革命先辈的朝乾夕惕,党和革命群众的深情厚谊、水乳交融等等,诸如此类的历史真实也都值得我们去铭记,去传承,去发扬。(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亚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