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连城:共富林场绘就生态共富新画卷
| 2025-11-04 16:43:0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江雅萍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龙岩11月4日(记者 林雯 通讯员 黄水林 江钰婷)金秋时节,龙岩连城层林尽染、生机盎然。11月3日,在龙岩市连城县姑田镇邱家山国有林场,灵芝加工厂房内自动化生产线飞速运转;在瑶林共富林场的苗木基地,林农们忙着修剪枝叶、管护苗木——这幅忙碌又鲜活的图景,正是连城县以“共富林场”破解“守着绿水青山难增收”难题的生动缩影。
瑶林共富林场的苗木基地,林农们忙着修剪枝叶、管护苗木 连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库联动:让绿水青山成“生金”活资源 作为闽江、九龙江、汀江“三江源”之一,连城森林覆盖率达81.49%,稳居龙岩市首位。可曾几何时,林农守着满山翠绿,却愁着“绿水青山怎么换金山银山”。如今,以邱家山国有林场为标杆,连城创新的“四库联动”路径,让生态资源真正“活”了起来。 “水库”筑基,守好源头活水。2023至2025年间,连城聚焦流域生态安全,完成8000亩生态林、15500亩退化林修复,清一色选用木荷、闽粤栲等乡土树种打造水源涵养林。如今,当地森林蓄水能力提升30%,水土流失量减少35%,潺潺溪水绕山流,筑牢了“三江源”的生态屏障。 “碳库”生金,空气也能换收益。1.3万亩高固碳营造林示范工程里,松树、杉木郁郁葱葱,每年能多固定超万吨二氧化碳。“以前哪想过,树吸的碳也能换钱!”林农们拿着碳汇分红款,切实尝到了“生态红利”的甜头。 “粮库”满仓、“钱库”充盈,则靠产业“造血”。邱家山国有林场在温泉、中堡管护站开辟800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灵芝+麦冬”立体套种让年产量比试点时涨了50%;1.5万亩杉木速生丰产林用精细化种植技术,4年生的杉木平均树高就达4.5米,远超行业标准。机器转起来、苗木长起来,生态优势稳稳变成了经济优势。
邱家山林场 林嘉伟摄 利益联结:让林农从“看客”变“掌柜” “不是简单给政策,而是带着大家闯路子!”邱家山国有林场场长马秋华的话,点透了共富林场的核心——让林农站C位。通过“林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模式,曾经的“旁观者”,如今成了“参与者”“受益者”。 在邱家山,每年有4万多人次林农能拿到育苗、造林、护林的务工岗位,单是务工支出就超800万元;林场和村集体合作造林,年均分红150多万元。中堡村的华崇灶最有发言权:“以前守着山林没头绪,现在跟着种灵芝、管竹林,一年务工能挣2万多,还能拿分红!”村里的林下种植合作社运营着300亩灵芝基地,年产值达300万元,40多户林农户均年收益超2万元。
在中堡村种植灵芝并深加工 连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就连“种得出、卖不掉”的麦冬,也有了好出路。林场联合企业搭建“企业供苗—林场示范—村民参与—订单回收”的链条,林农种多少,企业收多少,彻底打消了“卖难”顾虑。同时,林场组建“专家+技术员+农户”三级服务网络,开展各类技术培训,让林农掌握“致富手艺”。 瑶林共富林场的“四有”机制更让人心暖。整合15050亩林地后,林场联合6个村集体、30多户农户,搞起杉木大径材、毛竹笋用林、林下种养,推行“家家有股份、有投入、有责任、有分红”。去年,这里的农户人均增收超2000元,村集体收入涨了15%。“每个月光管护工资就有4000多元,共富林场真是咱的‘致富台’!”林农华钦忠擦了擦额头的汗,笑容格外实在。 辐射赋能:共富画卷向全域铺展 共富林场的效应,早已不止于林场之内,正像涟漪一样向周边扩散,绘就更大的共富图景。 邱家山森林公园里,红军瞭望台诉说着红色故事,大洋地瀑布溅起清凉水花,每年吸引超10万人次游客前来。“游客多了,我家‘森林人家’的生意也火了,周末住都住满!”周边村民笑着说,生态旅游让农家院变成了“增收院”。与连城县人民法院共建的“生态司法+碳汇修复”基地更成了全国样板,748亩生态异地修复林,让“破坏者”变“修复者”,生态保护有了新路径。
邱家山森林公园中红军瞭望台 林嘉伟摄 为了让共富之路走得更稳,连城还推出“一二三四”工作法: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竹产业、铁皮石斛、兰花三大主导产业,推广四种经营模式,给33家培育对象“一场一策一档”的精准服务。 如今,连城已出台《共富林场试点建设方案》,明确2028年底培育16家以上市级共富林场。接下来,当地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大靶向招商力度,优化政策扶持,推动共富林场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开花”。在闽西的群山间,一幅“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新的篇章。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