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头条 > 正文

龙岩:红土沃野间 薪火正相传

2025-08-13 11:00:00 冯家照 高建进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龙岩8月13日讯(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7月29日,记者走进福建龙岩上杭县,只见古田会议会址前绿意正浓,荷花盛开。不远处,古田会议纪念馆主办的“红古田红歌大舞台”上,演员和观众正在合唱《剪掉髻子当红军》这首闽西山歌。

演出舞台前身是红四军阅兵台,台前广场曾是红四军誓师出征的阅兵场。1930年元旦,古田会议胜利闭幕后的第3天,阅兵台上红四军举行了军民联欢会,大家将这首山歌尽情高唱。95年后,演员和观众再次共同唱响这首歌,缅怀革命先辈,传递时代力量。

这是龙岩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大熔炉”的一个缩影。这座享有红军故乡、红色摇篮、红旗不倒“三红”美誉的革命老区,目前已建成4个国家级、7个省级、56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7个红色现场教学点,169家中管部门单位在古田设立教育基地或教学点。

红旗不倒,红土铸魂。如今,龙岩正以全新的姿态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在学习红色文化中接受思想洗礼,传承红色基因,助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

弘扬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盛夏时节,连城县新泉镇连南河畔流水汩汩,绿树环绕。千年大榕树下,一位精神矍铄的七旬老人正在绘声绘色为游客讲述着当年新泉整训期间红军守纪律、讲廉洁的故事。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驻新泉,就在这棵大榕树下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工农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讲故事的老人叫张开涛,是红军后代、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自2018年新泉镇创建“大榕树讲坛”后,他便担任起了红色义务讲解员。

“连城革命传统深厚,红色资源丰富,有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124处158个点,列入国家级、省级革命文物名录110处135个点。作为连城人,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的最大心愿。”张开涛告诉记者。

这一讲就是7年多,风雨无阻、寒暑不辍,他先后义务讲解1000多场次,听众达到2万多人次。现如今,“大榕树讲坛”已成了连城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

同样是在连城县,来自各地的党员干部、学生、游客接踵而至,或驻足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或进行军事整训体验……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红色学习热在此交融。

“各位学员,这里是新泉整训旧址群,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此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新泉整训’,成为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起点……”在新泉整训纪念馆里,“红色小小讲解员”郝宇航正在用清脆稚嫩的声音讲述革命历史。

为了更好满足暑期观众的讲解需求,新泉整训纪念馆在专职讲解员之外,也招募了一批小小讲解员走上志愿讲解服务岗位。

“别看他们年纪不大,介绍起来绘声绘色呢!观众对他们称赞有加。”新泉整训纪念馆馆长伍玲金对记者说,自馆校共建以来,新泉整训纪念馆已培养93名小小讲解员,成了红培阵地的“新生力量”。

退休老党员继续发光发热,小小讲解员扛起宣讲重任,在连城,红色事业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薪火相传。数据显示,新泉整训旧址群入选龙岩五大文旅品牌之一,2024年接待参观学习超2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

“未来,连城将继续以红色教育培训为支点,撬动文旅、产业、人才协同发展,让红色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谱写连城篇章。”连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桂生表示。

研学教育:让红色实践铸魂育人

晨光初染笔架山,上杭县古田镇龙岩全国研学营地内已号角嘹亮。操场上,百名身着灰布军装的少年正进行《红缨武魂》操的训练,眼神坚毅如钢。

“训练让我们感受到先辈的不易,我们要学习他们不怕苦累、奋勇拼搏的精神!”来自山东潍坊实验学校的学生林峰说。

“历史从不是尘封旧页,而是可触摸、可感受的沸腾血脉。”龙岩市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古田研学营地)负责人何翠告诉记者,“穿一次红军装、走一段长征路、做一次社会调查,在这里,红色铸魂工程正以身体记忆的方式,让星火在年轻血脉里重燃。”

不仅如此,营地还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红色遗址。综合实践师生及团队活动学员走进古田会议旧址群、才溪乡调查旧址群、长汀红色旧址群、松毛岭中复村等红色教学点。师生学员直观感受历史痕迹,学习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在红色教育实践中铸魂育人。数据显示,目前营地已组织近200批次、26万人次的研学。

而在五十里外的才溪乡调查旧址,另一重“研”与“学”的深意正在展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内,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师生们学习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片段。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团委书记连萍丽感慨道:“当年毛主席点灯熬夜,问的是柴米油盐,解的是民心所向。”

随后,学生们背上行囊,走进今日的才溪乡村,踏访农户,了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用脚步丈量、用纸笔记录下新时代的才溪镇——红色基因在躬身实践中获得了现实的滋养与蓬勃的生命力。

“才溪人民踊跃支前的壮举,彰显了军民鱼水深情;先辈们扎根基层调研的态度,诠释了实事求是的真谛。”在参观中,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陈育婷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感悟。

从研学基地传播红色文化,到行走的思政课凝魂铸人,“大思政”的红色种子正播撒闽西大地。龙岩把红色资源作为“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编印《龙岩市红色文化教育青少年读本》《红色少年小说系列》等特色读本,举办“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小小讲解员”等活动。目前,龙岩建成93个中小学研学基地(营地)、50条精品研学线路,既有展陈展览,又有旧址遗址,还有实物文献,涵盖了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活动旧址和苏区群众的非凡业绩。

文旅赋能:让红色文化融合发展

“笊篱捞饭饭又香,五指梳头头也靓。女大十八要出嫁,金屋金楼做嫁妆。”伴随着婉转悠扬的客家山歌,一个动人的红色故事呈现在舞台上……这是闽西汉剧《子时决》的画面。今年6月,广州市与龙岩市对口合作项目——闽西汉剧《子时决》在龙岩人民会堂隆重上演。

演出以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为背景,讲述交通员孙世仁为护药品牺牲后,潜伏敌营的杨田新与其亲生女儿芷兰,接力完成护送中央干部任务,最终父女坚守秘密、英勇就义的故事。

“传统戏曲艺术与红色文化的交融令人惊艳,让革命先辈的故事更具感染力。”幼儿园教师俞雪梅观剧后告诉记者。

踏入龙岩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每一寸角落都能感受到红色热土的魅力。而今,随着电视剧《浴血荣光》剧集热播,闽西各地再度掀起一场红色旅游的热潮。

今年暑期,剧中重要外景地——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成为游客追捧的“红色打卡地”。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中复村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红军战地医院斑驳墙壁上,“保卫苏区”的标语仍清晰可辨,红军桥的石板路留下过革命先辈的足迹。“剧中浴血奋战的场景太震撼了,实地走来更能体会革命先辈的不易。”来自厦门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

如今,依托红色底蕴,中复村以“重走长征路”系列赛事为核心,构建“党史学习教育+体育竞技+非遗体验”三维模式,年吸引逾万名徒步爱好者沿红军古道奔跑。

不仅如此,高校研学团队来了,红色阅读、民俗活动轮番上演;非遗传承人驻场了,山歌对唱成体验亮点。中复村联合福州大学等院校开展研学活动、创新理论宣讲,让红色教育更生动。截至目前,中复村累计接待红色培训党员干部50余万人次,游客突破110万人次。

“龙岩的红色血脉与客家文化交相辉映,是我们最宝贵的文旅资源。”龙岩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杭芹对记者说,许多红色历史厚重、红色遗存保护较好的村庄已经成为红色游、乡村游的热门“打卡点”。数据显示,龙岩2024年红色旅游收入突破48亿元,同比增长10.1%。

龙岩这片红色热土,正将不朽的传奇融入新时代的文旅篇章。品一口客家米酒醇香,走一段红军古道悠长,听一曲英雄汉剧回肠——红色龙岩,正等着更多游客来品读那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

专家视点

传承红色文化 助力老区发展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基因既是赓续精神血脉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红色文化是老区苏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在老区苏区,革命圣地、红色旧址、纪念场馆构成宝贵的红色资源宝库。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用好红色资源、汲取奋进力量,这一系列举措对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深入挖掘红色故事的时代内涵与教育价值至关重要。同时,必须切实做好历史建筑与红色文物的保护工作,深入挖掘这座“富矿”,加强革命历史的研究整理,持续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红色研学是传承老区苏区精神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发向上、健康成长的思想动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红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通过修缮旧址、打造教育基地、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方式,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借助数字化技术、文创开发和红色旅游等创新形式,实现了从静态保护向活化利用的转变。这不仅拓展了利用方式与途径,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品牌塑造与社区参与,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红色文化遗产在传承基因的同时,也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成为老区苏区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在秉持科学保护理念的基础上,需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一方面,完善保护规划,运用多媒体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大修缮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健全长效保护机制,确保红色文化建筑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弘扬红色文化,需深化革命史料和文物研究阐释,创新展陈方式,丰富文旅体验,讲好革命先辈的动人故事。发展红色产业,应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整合周边自然文化资源,打造更多精品红色文旅线路和文创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开展红色教育,则要立足革命纪念馆、红色旧址等场所,拓展教育实践场域,引导青少年深刻感悟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确保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对多数革命老区苏区来言,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与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乡村建设密不可分。形成特色产业,赋能革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可从挖掘文化富矿、激活文化活力、凝聚文化合力三个角度入手。

深挖文化富矿,勇立创新潮头。传承红色基因,需加强对相关资源的保护和挖掘。既要保护物质形态资源,也要保护非物质形态资源。建立红色基因大数据库,实现档案化保护,加强基础史料整理与研究。各地应积极挖掘红色文化,将其资料化、数据化,确保有效转化传承弘扬。

激发文化活力,赋能产业振兴。将红色基因传承与资源整合、业态融合深度结合,以红色资源为引领,联动开发红色人文、绿色生态等多元资源。在保护红色旧址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创新线路、玩法、场景和业态。将处于美丽乡村的红色景点与乡村旅游有机串联。同步壮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延展产业链条。推动文化教育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形成文化企业集群,以产业活力提升带动民生改善。

凝聚文化合力,助推社会繁荣。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完善举措与配套保障,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至关重要,需加强对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为专业人才搭建成长平台。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增强老区苏区的社会价值认同,提升文化品位与精神风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宋雪霞,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