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龙岩各地 > 正文

做好“水文章”,守好“生态脉”!共绘汀江源头新画卷 长汀庵杰绿色发展谱新篇

2025-07-17 21:21:28 修建强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吴雅艺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龙岩7月17日讯(通讯员 修建强)在北纬26度的武夷山南麓,群峰环抱的苍茫林海间,汀江如一条碧绿绸带穿岩而出。作为客家母亲河的发源地,长汀县庵杰乡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如今的汀江畔,大刺鳅在清澈江水中穿梭,漂流游客的欢声笑语回荡山谷,村民采摘的白莲子铺满竹匾——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是闽西革命老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鲜活注脚。

护源强基,筑牢生态治理根基

作为汀江正源,庵杰乡肩负着守护客家母亲河源头第一道防线的特殊使命。全乡86.3%的森林覆盖率,宛如一道绿色屏障,使得这里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常年位居全省前列,构成了天然的生态防护网。

汀江源 汪桂明摄

2023年起,一场以“生物哨兵”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程在此展开。被列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大刺鳅,因其对水质变化的高度敏感性,成为监测生态的“活指标”。当地创新采用“渐进式水温适应+多点位精准投放”技术,三年来累计放流1.2万尾鱼苗,存活率达98%以上。监测数据显示,放流区域水体溶解氧浓度提升15%,底栖生物量增加23%,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标准以上。

生态治理的成效,源于“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立体化保护机制。2025年以来,庵杰乡联合省、市、县三级农业执法部门开展专项巡查50余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同时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推动护水责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25年上半年,全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接近2018年全年的总收入规模。

活水兴旅,激活源头发展动能

盛夏七月,“天下客家第一漂”龙门景区迎来客流高峰。5公里长的漂流河道串联起峡谷、溶洞与客家村落,游客乘皮划艇顺流而下,既能感受浪花飞溅的刺激,又可饱览两岸“一江碧水映青山”的景致。今年景区于6月19日正式开漂,截至目前,该项目接待游客2.05万人次,营收35万元。2021年至2024年,该项目营收连续三年突破百万元大关,成为带动乡村旅游的“龙头引擎”。

跃龙门研学基地 汪桂明摄

在漂流沿线,由废弃中学改造的“跃龙门研学基地”同样人气爆棚。这座集民宿、露营、自然、生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体,2025年上半年接待研学师生3万人次,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并相继荣获“福建省自然教育基地”“龙岩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我们盘活了闲置12年的教育资源,让老校舍变成了‘生态课堂’。”涵前村党支部书记张常雄介绍,基地开发的“鲤跃龙门”客家文化体验项目,将采茶制茶等传统技艺融入研学课程,年接待量较改造前增长10倍。

依托汀江源龙门3A级景区,庵杰乡构建起“山水观光+文化体验+研学旅行”的多元业态。每到周末,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不仅沉醉于龙门岩洞的鬼斧神工,更在客家美食品鉴、传统茶艺体验等沉浸式活动中,触摸到千年客家文化的脉络。

兴业富民,拓宽绿色共富路径

“过去卖鲜叶一斤几十元,现在合作社加工成红茶,每户年增收超5万元!”茶农老陈的茶山位于涵前村,手指翻飞间,嫩芽便落满竹篮。经萎凋、发酵等工序,夏季独有的东方美人茶由此孕育而生。庵杰乡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5家种养专业合作社,将茶叶、蜂蜜、笋干等特色产业串点成线。数据显示,全乡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18年的51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98万元,增幅近两倍。

荷田抓鱼 修建强摄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竹林里的绿笋、茶园中的红茶、荷塘里的白莲子,被称作“龙门三宝”,通过网红直播走向全国,更成为游客“后备厢”里的抢手货,带动户均年增收3万元;每年举办的漂流美食文化活动,村民以山歌迎客,以生态食材待客,游客返程时塞满后备厢的土蜂蜜、笋干等农特产品,让单日农副产品销售额突破10万元;8家农家乐、4家民宿沿溪而建,3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5万元,30%的脱贫户依托旅游产业稳定脱贫。

“你看这游客接踵而至,订餐电话不断打进来!”江大姐的“鲤跃龙门菜馆”,夏季开漂后食客天天爆满,她感慨道:“以前总想赚快钱,烧石灰、搞造纸,现在才明白,守好这条清水,‘生态饭’才能越吃越香。”

守脉传续,厚植永续发展使命

庵杰乡党建引领下的“转型”实践,正是庵杰乡生态发展的生动写照。从曾经污染环境的传统工业,到探索食用菌培育、竹制品精深加工,最终锚定零污染的文旅康养产业,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向资源要效益”到“向生态要价值”的跨越。如今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乡发展的生态产业集群年销售额已突破300万元,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带动增收的“绿色银行”。

庵杰乡龙门风景区 修建强摄

“舍弃眼前的快钱确实不易,但现在站在龙门洞前,看着河水清澈见底、鱼虾自在游弋,就深知这条生态路走得值。”村民朴素的感慨背后,是全村从粗放利用资源到精心守护生态的理念革新,更是乡村发展模式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彻底转变。从工厂机器声到游客欢笑声,从污水横流到溪水潺潺,生态转型的成果正浸润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着眼长远,庵杰乡正以创建4A级景区为目标,推进生态骑行道路“白改黑”、水土保持、生态护岸等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串联帽盒山、八宝山、大悲山“三山五寺”景观,积极打造汀江源“文旅康养产业之乡”。

乡党委书记谢东淇望着蜿蜒的江岸说:“我们守护母亲河源头,不仅是守住生态红线,更是要为乡亲们蹚出一条‘点绿成金’的共富新路,打造生态富民路上的庵杰样板。”

夕阳为龙门岩壁镀上金边时,研学基地的孩子们正在记录当天观察到的水鸟种类,茶农们挑着新采的茶青走向合作社——这幅由守护、发展、传承交织而成的生态画卷,正以汀江水为墨,在闽西大地续写着绿色发展的时代新篇。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