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山保护区: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4-09-30 19:08:2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马伊骅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龙岩9月30日讯(通讯员 范丹阳)海拔1811米的闽西第一高峰石门山(狗子脑)下,山峦叠翠、竹影清风,红灯笼在缭绕云雾中若隐若现,与蔚蓝的天空相映成趣,一幅宁静致远、自然和谐的乡村画卷。 这里,是闽江、九龙江、汀江的源头之一,草木峥嵘、流水清灵。 这里,春新绿、夏清凉,秋天高、冬素裹,别墅错落有致,环境优雅宜居。 这里便是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个行政村中首个绿色发展示范村——桂和村。 桂和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地处梅花山腹地,素有“绿色氧吧、天然避暑山庄”之美誉。近几年来,梅花山保护区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桂和村良好的生态禀赋,以创建新时代下社区共管共建共享模式为抓手,坚持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质量”、民生福祉“高品位”协同推进,绿色低碳、点“绿”成“金、幸福加码,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擦亮生态底色——共管 碧波万亩,绿意盎然,环顾村子四周,处处跃动着勃勃生机。 拥有生态公益林3万亩、毛竹林5000多亩,平均海拔1200米,为登山爱好者征服狗子脑的必经地之一,为保护好桂和村的生态环境,管理局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先行先试,不断创新生态保护机制。 村口,由10几株大径级柳杉组成,高耸云天的风水林成了迎接客人的第一道风景线,最大的一株胸径121公分,三人方能合抱。护林员马永雄介绍:“此处风水林为清末所栽,迄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前些年,个别村民为了贪图方便,随意在风水林中堆放垃圾、杂物,甚至劈除枝条。针对这一不良现象,管理局理论宣讲队以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契机,引导村民爱护绿色家园,共同保护好风水林。” 村中央,是面积逾千亩的“梅花山科教园”。园内,分布着全省保存最为完整的长苞铁杉群落,壮观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长廊连接着园区和村庄,蜿蜒盘旋的科考小径延向远方。曲径通幽处,三三两两的访客正行走在科考体验区,感受探索大自然的乐趣。“2015年以来,管理局先后投入资金130万元,启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赎买和禁止经营毛竹林的方式,将以长苞铁杉为优势树种的植被群落完好保护下来,打造成了由“生物多样性研学区、野外科考体验区、现代农业观光区”组成,集“科学研究、自然教育、户外旅游、康养度假”于一体的‘梅花山科教园’,成为展示梅花山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窗口。近些年来,红外相机陆续监测到黑熊、苏门羚、藏酋猴等野生动物,前来科教园区的访客络绎不绝。”村党支部书记官子珠侃侃而谈。 村尾,翠竹掩映下,一栋两层结构的流金小木屋格外耀眼,这里是管理局设置的森林防火检查站兼村级生态公益林管护办公地点,主要负责对进山人员的管控及对接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村护林员官奕桃说:“自2022年陆续设立检查站、劝导站、管护办以来,共劝返欲进入核心区的游客600多人次,依法登记、检查入山人员4000多人。管理局理论宣讲队不时前来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村民共同参与保护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创建了自然保护区首个村级“生态公益林管护办公室”,成为守护梅花山的真正主人。” 每逢从管理局来的工作人员,村民官祥运便夸“共产党的政策好,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4年8月,“退竹还阔”生态修复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以1200元/亩/20年的价格租赁村子周边实验区的毛竹林500多亩,为14户林农发放生态保护补偿金共63万元。官祥运是最大受益者,领到了14万元的补偿金,实现了修建小洋房的梦想。“退竹还阔”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是20年内山主不得经营管理毛竹,通过天然更新逐步恢复阔叶林,让林子绿得更优雅。 此外,针对受经济利益驱使,林农在经营管理毛竹林过程中随意采伐、过度采伐毛竹的不良现象,2020年,管理局按照新修订的《森林法》规定,严格执行毛竹林凭证采伐管理制度,按照“砍小留大、砍密留疏、砍劣留优”的原则,指导林农科学采伐毛竹,并要求在作业区内保留珍稀濒危树木及具生长潜力的幼苗幼树,有序推动毛竹产业健康发展。 促进乡村振兴——共建 生态要素的“含绿量”,激发高质量发展“含金量”,实现不砍树也致富的夙愿。 山麓下,“花飞蝶舞”。充分发挥始创于2004年的蝴蝶兰花卉产业典范效应,结合市场需求,引导村民盘活土地,利用好千米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高山气候优势做大做强蝴蝶兰催花特色产业,采用“基地+外商+农户”的合作模式,培育蝴蝶兰催花基地300亩,有效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年均创收15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蝴蝶兰催花生产基地。 田园中,绿意葱茏。白菜、青椒、玉米……一筐筐露水盈盈的高山无公害蔬菜被装载上车,运往厦门,手持崭新钞票的村民一脸喜悦,盛赞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2022年初春,成功协助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厦门商贸进驻,签订“订单式”无公害蔬菜基地合作协议,开启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蔬菜基地268亩,年产值约80万元,奏响了田园绿色发展强音,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匠心人,精耕茶业。自古香茗出深山,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缭绕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家家户户都有栽种茶树的习惯,茶文化底蕴深厚。村民马立新自幼耳濡目染制茶工艺,匠心慧眼的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利用荒山种植茶树,规模已由最初的区区几亩发展到如今的百亩茶园,产出的茶色、香、味俱全,深受茶客的喜爱,年产值约35万元。“我的作坊虽小,但重点在于生态,不洒农药、不施化肥,让客人记得住乡愁。”马立新一边沏茶一边笑盈盈地说。 生态游,悄然兴起。“走过小桥流水,穿越丛林幽径,乡村的宁静与纯粹让我们的心境平和,简单的快乐。”梅花山科教园长廊里面,几名身着纱裙的女子纳着凉风,互诉着乡村的诗意与浪漫。桂和村紧邻梅花山中国虎园,距圣地古田也仅30公里,为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管理局紧抓古田红色文化与梅花山绿色生态区域旅游机遇,投资40万元改造提升“梅花山科教园”品位,将珍稀树种、原始科考小径、青石古道、森林游步道、廓桥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串珠成线,为游客提供享受自然、洗肺净心,探寻诗与远方的好去处。 增进民生福祉——共享 随着桂和村生态旅游的声名鹊起,从龙岩周边城市前来感受清新气息的客人逐年攀升,管理局审时度势,拨出资金10万元将村集体旧房子改造成游客服务中心,争取上级资金16万元协助开设“森林人家”8家。据统计,近年来,前来旅游的人数年均1.2万人,年创收20多万元。 与此同时,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助力村两委大力落实龙岩市 2023年第二批“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共拆除空心房、裸房、旱厕4600平方米,疏通淤堵水沟1600米,清理废弃垃圾200余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争取到2023年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普惠项目——路灯提升工程,每当夜幕降临,五颜六色的景观灯将村庄点缀的格外漂亮,成为村子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路灯照亮了“大”民生。 更深得人心的是,自2016年实施“以电代柴”生态公益项目以来,村民享受着0.2元/度的生活用电补助,解决了“不舍用电”的后顾之忧,无需刻意上山砍伐薪柴,带来便捷生活、绿色环保的同时,年节约生活烧材600立方米,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时至今日,这一生态惠民项目仍在实施,成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的最大亮点。 “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从单纯保护到保护与发展双赢”,桂和村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活了机制、强了产业”,也“富了百姓、美了生态。”在拓展和厚植生态优势过程中,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为今后在梅花山保护区内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主题,梅花山保护区管理局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梅花山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从建区时的60.4%提高到现在的95.4%,活立木蓄积量从1987年综合科考时的159万立方米增至如今的415万立方米,这颗“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正涌动着春的绿潮,散发出璀璨光芒。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