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正文

长汀: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和碳汇能力提升双赢

2023-07-20 13:10:00 陈良锦 谢家进 来源:闽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马伊骅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龙岩7月20日讯 据闽西新闻网报道 杨柳依依,荷叶莲莲,满山银杏,牛儿悠闲……昨日,记者行走在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村道上,看着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心旷神怡。村党支部书记袁健杰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是节假日,村里游客众多,民宿基本爆满。”

生态美,百姓富。据长汀县委改革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山施策,探索“2233”模式,即创新“两种模式”治理,加强“两大措施”管护,扩大“三项治理”规模,优化“三类工程”结构,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碳中和有效衔接。

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认为,“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过程,就是碳汇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创新“两种模式”治理

长汀县河田镇晨光村来油坑山场,原为强度水土流失区,2012年开始通过“等高草灌带种植”等新技术,进行强化治理,同时留下未治理面积50亩,作为科研观察点。如今,这里一边是还未治理的“火焰山”,一边是治理后的“绿满山”。

推行草灌乔混交治理。长汀创新采取以工程促生物,以生物环保工程及人工客土施肥和先种草灌、再种乔木的多树种草灌乔混交模式,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加快了植被恢复。在治理技术路线上,大力实施陡坡地“小穴播草”等行之有效的新技术,2012年以来成功治理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66.9平方公里,促进了碳汇能力提升。

推行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在低矮山丘陵地,长汀鼓励群众进行开发性治理,以油茶、果、牧、畜为主体,以草为基础、沼气为纽带,形成植物、动物与土壤三者链接的良性物质循环和能源结构,沼液作为果树肥料,达到零排放、无污染,既治理水土流失又增加经济收入,全县新增茶果园面积22.83平方公里,新增油茶面积78平方公里。草牧沼果循环种养模式由于外源大量有机碳输入,能够快速改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2012年经过测定发现,经过三年的治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从每公斤2.8克提升到了11.3克,增长了4倍多。

加强“两大措施”管护

完善水土保持措施管护制度。明确管护标准与要求,加强日常检查、运行监测、维修养护和防汛管理。开展强降雨与地质灾害后水土保持措施损毁调查与维修养护。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限制或杜绝可能造成水土保持措施毁坏和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避免水土保持措施损毁和人为水土流失导致的碳排放,有效减少水土保持碳库损失。

强化封育管护治理。对高山远山人为活动较少和已治理的631平方公里有林地进行补植施肥,让大面积植被进行自我修复,严格执行“十个禁止”封山育林县长令,实行“林长制”,建立燃料补助制度,优先解决封禁区群众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从源头上杜绝了对植被的破坏。

“以河田镇为例,经过封育管护和生态恢复,1981-2022年间单位面积马尾松林植被碳储量增加4倍,碳密度由每公顷20.14吨提升到41.72吨,增加1倍。表层土壤碳吸存速率前30年平均为每公顷0.385吨碳,固碳潜力约为每公顷33.26吨碳。”岳辉如数家珍。

扩大“三项治理”规模

长汀县委改革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践证明,水土保持项目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仅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20年间实现碳汇当量13.86万吨二氧化碳;碳密度由每公顷14.68吨增长到34.62吨,提升了135.83%。”

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系统治理,实施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地绿化”,因地制宜选取具有生态、景观、亲水功能的沟渠和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结合进户、河道周边网路建设生态休闲观光道路,构建“绿水相间、绿带成网、绿环村庄”的水美乡村,成功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3条、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乡镇17个、省级生态村63个、市级生态村195个。

加大崩岗综合整治力度。对山体比较稳定的崩岗采用“上截、下堵、中绿化”办法进行综合整治,即顶部开截水沟引走坡面径流,底部设土石谷坊拦挡泥沙,中部种植林草覆盖地表;积极探索崩岗开发治理模式,通过“削、降、治、稳”等措施,崩岗区变成层层梯田,栽满了杨梅树,套种了大豆、金银花等季节性作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实现,累计治理崩岗1417座。经过综合治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每千克3.8克提高至9.6克。

加快推进茶果园坡改梯建设。对顺坡种植及梯田平台不达标的茶果园进行改造,做到前有埂、后有沟,并在田埂种草覆盖,田面套种豆科植物,达到泥沙不下山、雨水不冲埂的效果,全县实施坡改梯工程15.22平方公里。坡改梯工程治理三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2倍多。

优化“三类工程”结构

去年以来,长汀县积极推进汀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根据县水保部门数据,仅新桥镇余陂村、鸳鸯村山场就补植了2860亩水源涵养林,植被碳汇能力明显增加。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长汀对汀江沿线及生态脆弱区树种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林地,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和补植修复,实施阔叶化造林,构建以水源涵养为主的复合生态系统面积133平方公里。比如,乔、灌混交种植治理前后对比土壤有机碳增加9.4倍,马尾松的年高生长量由0.25米提高至0.7-1.1米。

实施生态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等生态农业,全县建成设施农业2200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93家、家庭农场2698家,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91万亩,参与林农户数近2.2万户,年产值32.2亿元,2019年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实施“老头松”施肥改造工程。在立地条件较差的中、轻度水土流失山地,马尾松林分密度在120株/亩以上的林地,通过抚育施肥改造,促进“老头松”生长,促长其它伴生树草,达到植被恢复目的,成功改造“老头松”138.04平方公里。

据介绍,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146.2万亩减少到2022年底的30.5万亩,水土流失率从1985年底的31.5%降至2022年底的6.57%。2022年,实现年度新增碳汇14万吨。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