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头条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龙岩市社会发展综述

2019-01-02 09:48:28  来源:闽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邱妤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龙岩1月2日讯 据闽西新闻网报道 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吧——

平常萝卜青菜豆腐,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哥哥姐姐拣父母的衣服穿、弟弟妹妹拣哥哥姐姐的衣服穿;读书要自己背米去学校,一杯腌菜干要吃一个星期;去趟县城就算是大人给孩子最大的奖赏,去龙岩厦门更是奢望;一家七八口人挤在两三间平房里,兄弟姐妹挤在一张床睡,上厕所得到几百米远的公厕去;远行要“等班车”,一天没几班,等得很辛苦,山路十八弯,颠得人“翻江倒海”;电话、电视、收音机、电子表都是稀罕物,谁家有就是大新闻,立刻招来大家围观、羡慕;吉普车是大领导的“标配”,坐上一回,激动一辈子。私人汽车想都没想过……

这就是三四十年前的生活,三四十年前的闽西。而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天天鸡鸭鱼鲜;天天网购买潮衣;手指动一动,智能手机帮你立马联系上全世界;一家可能有两三套房子;汽车进入寻常家,出外旅行说走就走、去趟外国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城市乡村都变漂亮了,楼长高了,道路四通八达,人们腰包鼓起来了,精神气更足了。

沧桑巨变,岁月静好。无疑,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40年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龙岩,这片静僻的山区打开了山门,迎来壮阔温暖的海潮,拥抱五彩缤纷的世界。大刀阔斧的改革,虚怀若谷的开放,使龙岩这个落后之地,迅猛地发展起来,人们的创业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上下同欲,干群同心,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基础设施大变样:

家门口上高速坐动车飞机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推进交通路网建设的响亮口号!

1992年开始实施的先行工程,是对境内319国道、205国道进行改造重修,当时行署、县、乡、村各级有钱出钱、没钱出工,掀起了道路交通建设一个大高潮。坂寮岭隧道开通,第一次将龙岩与沿海紧密联系在一起。

高速公路修到闽西。1999年漳龙高速公路开建,2002年2月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的建成通车,结束了闽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03年12月龙长高速公路开建,2009年3月双永高速公路开建,掀起了龙岩高速公路建设高潮,2012年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2014年,我市开始实施厦蓉高速漳龙改扩建工程,预计2019年春节前全线通车,龙岩蛟洋至漳州和溪的高速路由四车道扩为八车道,真正成为龙岩联接沿海的大通道。

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2015年,我市公路交通实现“1369”目标,即15分钟县城可上高速,30分钟主要乡镇、工业集中区上干线公路,60分钟中心城市到达各县市,90分钟通达周边地市;同时实现了“五个基本建成”,即海西网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两纵两横”快速铁路网初步形成、乡乡基本通三级以上公路、农村客运网络基本形成、龙岩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铁路建设齐头并进、后劲十足。1998年以前,我市境内仅有56公里支线铁路可通客车,也就是1961年建成的漳龙铁路。那时龙岩去福州要10多个小时,出省需要到南平的来州中转,十分辛苦。1998年后,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市铁路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建成梅坎、赣龙、龙厦、赣龙复线四条铁路,初步形成了闽粤赣边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地位。

其中,梅坎铁路2000年全线贯通,是我市境内第一条出省通道;赣龙铁路2005年4月建成通车,2006年1月12日始发开行了龙岩至北京的“海西号”快速旅客列车,我市成为第二个开通进京列车的革命老区市;龙厦铁路2012年6月29日正式开通,至此,我市迎来了“动车时代”;赣龙铁路复线2015年12月建成通车后,赣龙线也实现通动车。

12月29日,作为国家铁路网杭广高铁通道和福建省“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龙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条铁路于2013年12月开工建设,历时5年建成,使八闽环状线实现封“口”。此外,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经过连城县,于2016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2019年基本完成工程建设,2020年实现开通运营目标。

大地飞驰,蓝天翱翔。在完善陆路交通建设的同时,机场建设也在快速推进。闽西唯一4C级旅游支线机场--龙岩冠豸山机场于2000年6月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建设,2002年4月开工奠基,2004年4月正式通航,成为华东地区第36个民用运输机场。目前,冠豸山机场正在运营的有 “连城-上海”、“成都-桂林-连城”、“昆明-连城-南京”、“北京(南苑)-连城-佛山”等四条航线,初步形成了直通首都、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东西南北中”的航线网络构架,架起了闽西对外交流沟通的空中桥梁。截至至2018年11月,共执行航班10861架次,运送旅客87.59万人次,货邮运输量845.42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龙岩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1997年撤地设市后,龙岩中心城市新建了龙岩大道、人民路、龙腾路、华莲路、莲西路,改造或拓宽了中山路、城东路、罗龙路;建成了人民广场、街心广场等,完成了主要街道的夜景工程和主要地段的绿化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40年来,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0.9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50多平方公里,龙岩已从40年前仅有的中山商圈,发展到佳宝商圈、登高西商圈、闽西交易城商圈,直到现在的大润发、万宝、万达商城拔地而起,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购物也越来越便捷。

过去龙岩中心城区仅有中山公园,它一路见证了龙岩40年的发展与变迁。近年来,我市在中心城区建成登高山公园、莲花山公园、西锦公园以及环山栈道,还建成了石锣鼓湿地公园、东山湿地公园、龙津湖公园,以及小溪河、龙津河沿河栈道,愈发宜居的环境给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增添更多去处。近年来,龙岩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社会事业大改善:

上好学住好房 就医养老更便利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不懈奋斗的目标。学得更好、医得更好、住得更好、养老得更好,这些基础民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40年来,我市办学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办学条件和学生素养得到很大提升,不少学校更加重视素质教育、特色教育;40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力补齐教育事业发展短板,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国家助学金”政策基础上,先后免除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教育基本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在全力推进“两基”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档次的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创办了龙岩学院,组建了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345所,在校生533193人,其中,普通高校18486人、幼儿园156380人、小学207710人、初中83662人、高中45721人、特殊教育1135人、中职20099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向高、精、尖技术发展,以医院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辅的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形成。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0个,比1978年增加24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8家,比1978年增加35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家,三级乙等专科医院2家;各县(市、区)均有1所二级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每个乡镇均有一所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机构医疗床位17519张,比1978年增加13067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6.64张;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共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677人,比1978年增加1420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995人、注册护士8664,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07人,比1978年增加4.77人;全市村卫生所(室)242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663人。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各级公立医院全部开展了以药品、耗材零差率为切入点,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长汀基层医改经验荣获“中国政府优秀创新实践奖”在全国、全省推广,市第一医院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如今走进龙岩中心城区,处处可见高耸入云的住宅楼群。跟过去几家人挤在一个屋檐下相比,如今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已经大大改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启动后,我市房地产乘势发展。1984年首家房地产开发企业-龙岩地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成立开业,至2017年末,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32家。龙岩中心城区建成了裕锦园、水韵华都、美域中央、莲东小区等一大批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住宅小区,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571万平方米。从2012年起,万达、建发、中骏、禹州、厦门国贸、厦门住宅集团等国企或上市公司进军我市,大规模开发,先后建成了龙腾路-龙岩大道板块、小洋人居板块、东肖人居板块、莲东人居板块、东山板块、紫金山体育公园等大型的综合宜居小区。

生态龙岩,颐养福地。近年来,我市养老服务事业日益成为一张新名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生养老服务,将养老养生确定为“产业兴市”战略中5个新兴产业之一,并全力打造“文旅康养之城”。从2013年起,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生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大力培育中高端养生养老机构,持续推进“互联网+”“公办民营”等养老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奇迈健康养老小镇、红炭山健康养老基地、龙岩海峡国际养生养老基地、永定中华鼍龙生态产业园、上杭金秋医养中心、武平医养中心、长汀综合养老中心、连城文亨旅居医养特色小镇、漳平健康产业园等一批中高端养生养老项目建设。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特色凸显,养老服务机构多层次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136个(含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光荣院、民办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8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35个,农村幸福院589个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156个,总床位15644张。

精神风貌大提升:

红土党建引领 文明创建增辉

龙岩是全国著名的老区苏区,“二十年红旗不倒”,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龙岩这块英雄红土地,再次焕发“干革命走前头、抓生产争上游”的精神风貌。各级党组织把传承红色基因、抓好红土党建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组织保证,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闽西红土迎风招展,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枚枚闪亮的党徽熠熠生辉,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一项项创新举措扎实有力,让基层战斗堡垒更加坚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及“新古田会议”召开以来,我市开拓创新,打造独树一帜的“红土先锋”党建品牌集群,党的建设实现再上新台阶,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展现了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崭新风貌——

积极开展党建综合示范点培育工作,推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建共创良好态势,共培育306个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点,提炼出“产业开发型、人文风情型、新村带动型、生态旅游型、工业主导型、集镇商贸型”等6大类56个党建工作成功案例,其中入编省级以上优秀典型案例8个,“土楼e支部”等2个典型案例入编中组部优秀典型案例。

创新构建“红土和生态”党建长廊,形成基层党建先行区、实验区、示范区,以古田镇为红土核心、河田镇为生态核心向外辐射的两条市级党建示范长廊和14条县级次长廊、134条乡镇支走廊、251村居(单位)示范点已成规模。

实施“红土先锋”基层党建典型培育行动计划,重点结合开展比创新、比典型、比服务、看实效“三比一看”活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建“红土先锋党员工作室”等工作,在全市各领域新增培育一批创新创优的新典型、老树新花的老典型、后进变先进的好典型以及优秀党组织书记的个人典型,“红土先锋”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充分发挥“新古田会议”后续效应,集中力量打造9个市级现场核心教学点和97个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群,提炼“二十年红旗不倒”“建党建军里程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万里长征第一步”等6大核心课程15个系列专题,争创古田干部学院,独具闽西特色的思想建党理论教育培训基地群和教学模式初步形成,闽西红土党性教育特色品牌成功打响。

始终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苏区干部好作风,作为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我市创优服务办实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扎实开展“联乡挂村帮户”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四下基层”好作风,在全省首创并推广“民情工作机制”和服务联系群众“四点工作法”,形成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良好氛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上杭、长汀、武平分别被列为中央、省委领导挂钩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创造出“龙岩经验”“上杭范本”。

探索创新“党员e家”管理服务模式。率先在全省开展“互联网+”党建实践与探索,创新建立龙岩市“党员e家”网络管理平台,有效解决流动党员“管理落实难、转正考察难、活动开展难、党费缴纳难、作用发挥难”等“五难”问题,得到中组部、省委组织部领导的多次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向中央推介,相关经验做法收入中央改革办《改革案例选编》。

试点推行在职党员进社区“龙岩模式”。创新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实现3个首创(“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线上线下双报到同管理”办法、“立体网格”)、1个提升(将服务群众“四点工作法”提升为“五个先锋活动”)、1个率先(率先从党员队伍建设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延伸),初步形成“龙岩模式”,被省委组织部定为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试点市。截至目前,全市890个单位与136个社区结对共建, 37455名在职党员集中回到小区,认领岗位5.9万余个,解决问题3.2万多个,报到率达99.97%、服务率达99.95%。

让清风正气在闽西红土地上荡漾开来。

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40年来,龙岩市纪检监察机关在中央纪委、省纪委和市委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从严管党治党的决策部署,忠诚履行党章和宪法、监察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新目标,紧紧依托闽西丰富的红色DNA,始终以“苏区重任在肩、闽西理应先行”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要成果,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我市各级党委、纪检监察机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担负起“两个维护”的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反腐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猛药治疴”“重典治乱”的要求,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着力减少腐败存量,重点遏制腐败增量,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市纪委坚决查办了永定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窝串案、连城系列严重违纪案件、国资国企人员腐败窝串案、公安系统涉麻涉毒窝串案等一批大要案,查处了市卫计委原主任、市工发集团原总经理等一批处级领导干部。十八大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101件,其中处级干部116件、科级干部861件;给予党纪政纪(务)处分7090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44人。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龙岩市委、市纪委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毅力抓好落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驰而不息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市委传承“干革命走前头、抓生产争上游”的老区精神,从《古田会议决议》中汲取智慧营养,制定出台被称为龙岩市委2号文件的《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纠正不良习气树立清风正气的意见》,扎实开展新时期作风建设的“闽西实践”。据统计,龙岩市委2号文件实施以来,全市共开展专项整治100多项,对5000余名存在不良习气的党员、干部进行纠正处理,实现防“未病”、治“欲病”的综合施治效果,使我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整片森林生机盎然、郁郁葱葱。

全面从严治党容不得偌大的灰色地带。公款存储中谋私逐利潜规则,由来已久且普遍存在,犹如亚格斯古城海滨的“无底洞”。龙岩市纪委主动作为、敢于担当、谋定后动,向积弊动刀。通过调研摸底、自查自纠规范公款存储秩序。专项整治期间,全市共清理公款储存银行账户9324个,资金308亿元;撤并银行账户854个、资金5.83亿元。同时,率先出台《关于防止在公款存储中发生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的暂行办法》,通过竞争性谈判、集体研究决定等做法,变“潜规则”为明规则,斩断了公款存储的灰色利益链条。此项工作得到了中央多位领导的批示,中央纪委派出调研组到龙岩开展专题调研。财政部、银监会充分吸纳龙岩的经验,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资金存放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公款存储行为的通知》。公款存储潜规则整治的星星之火,已在全国范围内燎原开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五条作出违规揽储的处分决定。今年9月,公款存储“潜规则”治理荣获首届“中国廉洁创新奖”。

一段时期以来,义务教育招生乱象丛生,乃至成为个别贪腐官员借机敛财的“印钞机”,被老百姓广为诟病。2017年,龙岩市坚决破除招生中的潜规则,在全市义务教育招生中实行政策、过程、结果阳光,从市委常委会做起,向社会公开作出承诺,不打招呼、不批条子、不干预招生,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招生环境。“阳光招生”工作入选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反腐倡廉蓝皮书”15个“创新实招”。

围绕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龙岩市纪委不负中央领导对闽西寄予的希望和嘱托,出台贯彻落实王岐山同志来岩考察重要讲话精神10条举措,把“四种形态”运用到监督执纪实践中去。2015年10月至今,全市综合运用“四种形态”处理15400人次。

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不管牵涉到谁,党员领导干部失责,就要受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问责。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共对725名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其中追究主体责任689人、监督责任36人。此外,去年以来,龙岩市纪委在通报负面案例的基础上,把清风正气典型也作为日常通报的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行有规范。党风政风之变,带动了民风社风之变,一批传统民俗活动立了“新规矩”,新的文明之风逐步在闽西大地传播开来。

坚定理想信念,从严从实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用铁的纪律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内“纪律部队”,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去年9月8日荣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市纪委监委以先进集体的荣誉为起点,以戒骄戒躁的态度,以永远在路上的鞭策,查找差距,整行装再出发,一如既往高标准、严要求、实举措,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走前头、作表率,让清风正气在闽西红土地上荡漾开来。


文明花开满岩城。

改革开放40年来,龙岩精神文明建设脚步不断加快、步伐不断迈大,精神文明建设从局部单一性发展到全域综合性。

那是1982年,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1983年2月中宣部等24家单位联合发出《1983年继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1983年3月30日,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正式成立,当年,我市也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正式拉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序幕,文明礼貌用语、环境卫生成为创建的重点。

1985年上半年,“五讲四美三热爱”中“文明礼貌月”活动已经从“窗口”单位发展到各行各业,从突击活动发展到有计划的综合治理,完成了其发动群众的作用,为推进精神文明的基础性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紧跟中央成立文明办的步伐,当年下半年,我市也将地区“五四三”办公室改为“地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2005年,中央文明委表彰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并明确每三年组织一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表彰,这为文明创建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市以此为契机,2006年开始连续获得多次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2015年省里确定我市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此后我市积极参与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并于2017年11月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如今,我市正在继续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场长跑,更是一场接力。市委文明办主任王德堂告诉记者,“过去精神文明建设侧重于文明礼貌用语和环境卫生整治,而现在则是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方方面面,只要是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都是创建的重点,创建的目的就是让市民拥有更加舒适生活工作居住环境。”

回顾四十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历程,始终不变的是创建为民、为民创建的初心,变化的是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市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而永恒的是文明素养、文明气质的深入人心。

尤其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市以打造“八大环境”、提升“五大工程”为重点,持续开展城市绿化、景观风貌、道路交通、市容市貌整治等工程,让百姓共享实实在在的文明创建福利。

如今的中心城区更美了,拥有龙岩大道高架桥,“上天入地”立体交通枢纽,以及新火车站等“高颜值”交通枢纽,打通了城市畅通“大动脉”;沿河路栈道、环山栈道、滨水湿地公园、龙津湖公园等一批休闲健身场所成为市民“新宠”;韭菜园市场、东城美食文化夜市广场等改扩建的基础设施,一改以往“脏乱差”的形象,小摊小贩少了,环境秩序更加整洁干净了……

走在大街小巷,我们看到车子礼让行人多了,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成为了亮丽的风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每一位龙岩市民心中生根发芽,结出美丽的硕果。40年来,我市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3人(含提名奖1人),福建省道德模范13人,中国好人39人,福建好人130人,他们身上榜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滋润市民的心田,引领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崇德向上。目前,我市有志愿服务队2300多支,志愿者达22.99万人,他们的义举让龙岩城更加温暖。

文明创建没有终点,在成功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后,我市又出台了《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制定《龙岩市进一步落实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机制工作方案》,不仅将创城精神一以贯之,也推动全市在乡风文明、移风易俗中积极作为,一股勤俭文明之风在闽西大地荡漾开来。2019年1月1日,《龙岩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正式实施,这将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开启新的篇章。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