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正文

闽西老区的“黄洋界”

2018-06-20 09:44:54 邱妤 温连光 陈薇 吴齐钒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戴敏   我来说两句


曹溪街道黄洋村全景。赖好 摄

东南网龙岩6月20日讯(记者 邱妤 通讯员 温连光 陈薇 吴奇钒)沿着龙岩市新罗区308省道曹溪段往中甲方向前行,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至尘嚣渐远、茂林修竹次第在车窗外扑面而来之际,一股夏日里难得的清凉沁人心脾,群山环抱的新罗区曹溪街道黄洋村就到了。

黄洋村位于新罗区东南方,距龙岩中心城市18公里,表面看来与龙岩市郊其他的村子并无二致。然而,就是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村庄,在革命战争时期为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闽西老区的“黄洋界”。

黄洋村由黄田、洋坑两个自然村组成,因有自然条件形成的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位置优势,从而成为易攻易守、易躲易退的军事战略要地,这里曾经也是红军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

革命老前辈邓子恢、邱金声、魏金水、张木良等都在黄洋村领导过重大的革命斗争,村里许多农民也因此走上革命道路,许多青壮年参加红军革命队伍。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邱金声领导的红八团在黄洋村里活动过,黄洋村群众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不怕牺牲,支持红军游击队,其中“七女”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更是书写了中国妇运史上感人的一页。

革命火种 照亮整个村

黄洋村是龙岩较早开始革命活动的山村之一。1929年春,邓子恢等革命领导来到黄洋村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宣传“二五”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男女平等。革命老前辈的宣传活动,就像似一把革命火种,照亮了黄洋村贫穷群众的心田,鼓动农民走上革命道路。

据史料记载,1934年,为了粉碎第五次“围剿”,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几支直属军委指挥的红军独立团挺进敌人的侧翼,配合中央主力红军进行外线作战,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红八团组建后,为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破坏国民党东路军主要交通运输线漳(州)龙(岩)公路,牵制迟滞敌人向中央苏区腹地的进攻,配合主力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建立敌后游击根据地。

“红八团曾在黄洋村活动时,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黄洋村的山后就是适中,他们常在曹溪、适中等地打军车、烧桥梁、砍电杆、剪电线、毁碉堡、消灭国民党军和民团,顺利完成了任务,严重破坏了国民党东路军漳龙公路交通运输,又建立了岩东南、岩南漳和岩永靖纵横二三百里的敌后游击根据地。”黄洋村村主任陈学崇说,这既是为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牵制东线的兵力,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进行战略大转移作出了贡献,又展开了人民游击战争,为此后三年游击战争的长期坚持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据陈学崇介绍说,黄洋村里有14位烈士和2名五老人员,当时村里许多农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其中,像陈仁瑞和胞弟陈炳旺双双参加红军革命队伍;红军游击队接头户小脚女人陈根兰经常用围裙当布袋送米、菜给红军游击队员吃,为游击队传送情报时,就把情报藏在脚上的裹脚布里……


黄洋村一角。赖好 摄

支持革命 群众宁死不屈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黄洋革命基点村群众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村里群众不怕牺牲,支持红军,“七女”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肺腑。

据《曹溪镇志》记载,1935年,国民党反动派在民团的配合下,对红军游击队进行全面“清剿”,对革命基点村进行残酷摧残。黄洋村被列为“赤区”“济匪区”,强化“保甲连坐法”。同年6月,敌第三师百人“围剿”黄洋村,对黄洋村群众实行残酷的“连坐法”。全村群众被强行“移民并村”到龙岩、适中大乡村去居住,财产被抢劫一空。抢走耕牛6头,宰杀肥猪9头,房屋被烧156间,洋坑成为“无人”村。

1936年,敌人以黄洋村仍有群众支持红军游击队为罪名,8月27日,敌第三师和当地民团100多人,把黄洋村团团围住,进行全面搜查,接头户陈根兰、谢巧兰、谢正娘、三姑头、三妹子、祖师八、红娘等7人被五花大绑地抓捕到中甲村的大坂庵门口跪着。

据记载,凶恶的敌人歇斯底里地喊着:“只要你们承认有通‘共匪’之事,讲出红军游击队现在的行踪,发誓再也不干接头户,就可以平安无事。”

经过党长期教育的红军游击队接头户,黄洋村群众早已跟共产党、红军游击队建立了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密切关系,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只字未吐。“敌人无法从她们口中得到丝毫情况,便下令开枪,7位接头户就这样牺牲了,其中有位妇女怀孕,成为‘七尸八命’的惨案。这也是黄洋村‘七女’烈士感人的故事。”陈学崇介绍说。

其实,黄洋基点村的革命群众,在革命时期不管敌人如何严密监视,不管敌人如何残酷屠杀,都想方设法代购物资,筹集米菜,照样秘密与游击队接头,积极支持革命,为闽西乃至中国革命作出贡献。


黄洋村油菜花开季节。赖好 摄

因地制宜 发展生态农业

如今,黄洋村的村民依然延续着革命时期的朴实精神,以村里红色文化为依托,同时拥有森林覆盖率高达92%的生态优势。

近年来,黄洋村在生态与文化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上下功夫,发挥黄洋村的生态文化旅游优势,无论是从黄洋村的规划到具体项目的建设,还是从红色文化、村绿化工程、生态经济的发展都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打造。

走进黄洋村,放眼望去,果蔬基地、林下经济分片规划,工人们正在蔬菜大棚内,将地里的蔬菜整筐打包,准备运往城里销售。

“我们这几个人负责把这块蔬菜基地的菜装筐,每天都要装10多筐,之后会有人负责运出去销售。”黄洋村村民林巧花说,自从村里土地流转给企业开发后,她就在村里打工,“这里按天计算工钱,我们这样也好,以前自己种菜挑出去卖,种的量少也不好卖,现在这样打工收入也会比较固定”。

“远处山上种植的橘树,是村里将原先这块300亩的荒地利用起来种植的,后面种植的林下作物也是通过土地复垦种植起来的,这样一方面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另一方面把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陈学崇说。

2016年以来,黄洋村以“规划先行、抓准产业、留住乡愁”为方向,努力打造九龙江源慢生活圈和发展河谷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黄洋村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推进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再提出并推行‘党支部、村委会+盘龙公司+农户’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带动山区片生态农业转型升级。”陈学崇介绍说,黄洋村通过扭住“一心三转五实现”机制,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转变农民生产理念、转变农业种养模式,实现土地复垦、土地流转、产业转型、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最终达到党建与经济同步发展。

目前,黄洋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福建黄洋盘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黄洋村委会以建制村界内的土地、山林、河道等资源入股,村民自愿出资入股,把握全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主导权,从而确立了农业转型升级与壮大集体经济同步发展,整体推进。

“我们也考虑到贫困户这块,针对村里的贫困户,村两委牵头与贫困户结对子,也给了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贫困户先行垫付入股所需资金,待分红后予以抵扣,以实现股份全覆盖,帮助全村脱贫致富。”陈学崇说。

记者手记>>> 立足特色产业助推乡村发展

红色和绿色是闽西最大的特色,这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两者相得益彰,就能促进当地各项事业更好地发展。

为了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当地,助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闽西许多乡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依托分布着不同时期的旧址遗址,用不同形式来传承红色文化,以此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探索新型村民集资入股、村民转型发展,由此更加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罗曹溪黄洋村打好“红色+绿色”特色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践,值得借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