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老区的“黄洋界”
2018-06-20 09:44:5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戴敏 我来说两句 |
因地制宜 发展生态农业 如今,黄洋村的村民依然延续着革命时期的朴实精神,以村里红色文化为依托,同时拥有森林覆盖率高达92%的生态优势。 近年来,黄洋村在生态与文化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上下功夫,发挥黄洋村的生态文化旅游优势,无论是从黄洋村的规划到具体项目的建设,还是从红色文化、村绿化工程、生态经济的发展都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打造。 走进黄洋村,放眼望去,果蔬基地、林下经济分片规划,工人们正在蔬菜大棚内,将地里的蔬菜整筐打包,准备运往城里销售。 “我们这几个人负责把这块蔬菜基地的菜装筐,每天都要装10多筐,之后会有人负责运出去销售。”黄洋村村民林巧花说,自从村里土地流转给企业开发后,她就在村里打工,“这里按天计算工钱,我们这样也好,以前自己种菜挑出去卖,种的量少也不好卖,现在这样打工收入也会比较固定”。 “远处山上种植的橘树,是村里将原先这块300亩的荒地利用起来种植的,后面种植的林下作物也是通过土地复垦种植起来的,这样一方面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另一方面把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陈学崇说。 2016年以来,黄洋村以“规划先行、抓准产业、留住乡愁”为方向,努力打造九龙江源慢生活圈和发展河谷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黄洋村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推进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再提出并推行‘党支部、村委会+盘龙公司+农户’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带动山区片生态农业转型升级。”陈学崇介绍说,黄洋村通过扭住“一心三转五实现”机制,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转变农民生产理念、转变农业种养模式,实现土地复垦、土地流转、产业转型、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最终达到党建与经济同步发展。 目前,黄洋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福建黄洋盘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黄洋村委会以建制村界内的土地、山林、河道等资源入股,村民自愿出资入股,把握全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主导权,从而确立了农业转型升级与壮大集体经济同步发展,整体推进。 “我们也考虑到贫困户这块,针对村里的贫困户,村两委牵头与贫困户结对子,也给了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贫困户先行垫付入股所需资金,待分红后予以抵扣,以实现股份全覆盖,帮助全村脱贫致富。”陈学崇说。 记者手记>>> 立足特色产业助推乡村发展 红色和绿色是闽西最大的特色,这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两者相得益彰,就能促进当地各项事业更好地发展。 为了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当地,助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闽西许多乡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依托分布着不同时期的旧址遗址,用不同形式来传承红色文化,以此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探索新型村民集资入股、村民转型发展,由此更加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罗曹溪黄洋村打好“红色+绿色”特色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践,值得借鉴。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