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龙岩频道> 正文

上杭泮境:美丽乡村建设从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开始

www.fjsen.com 2014-02-26 11:43  李凌生 罗长春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贫困老人入住“幸福园”

东南网2月26日龙岩讯(本网记者 李凌生 通讯员 罗长春)“14年来我都在外面打工、过年,今年终于能回到村里过年了!”1月22日,上杭县泮境乡乌石村的熊烈昌热泪盈眶,向镇、村干部连连道谢。当日,该村总投资210万元、占地340平方米的幸福园建成投用,9户五保户、低保危房户、无房户和特困户欢欢喜喜入住新家。

熊烈昌今年46周岁,目前带着有智力障碍的妻子和刚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在厦门生活,一家三口全靠他打零工维持生计,是乌石村名副其实的低保户。当初,他拖家带口在厦门打工讨生活,后来,由于许久不回村,他在老家的房子塌了。老熊没钱再修,于是他成了乌石村里无房的村民,一家人10多年来都没有回老家过年。

美丽乡村: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

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外漂泊10多年的熊烈昌终于携着妻儿回到老家,搬进自己的新房过年。这一切,要从“美丽乡村”建设说起。

2013年,上杭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上杭县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上杭县将统筹安排4250万元重点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生态、美丽、宜居、宜游、宜业的幸福家园。

获得这良好的机遇和政策后,针对泮境乡的实际情况,该乡领导班子达成一致意见:为最困难群众着想,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用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于是,乌石村作为乡里的贫困村,进入了乡领导班子的视线。

乌石村位于泮境乡的西南部,全村有146户,618人,村财年固定收入仅8万元,2005-2007被列入省定的扶贫开发重点村。虽然通过三年的努力,该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改善,但离美丽乡村目标仍有相当差距,到处都是破旧房屋、废杂间,零乱不堪。经过调研和论证,泮境乡决定将乌石村作为该乡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把资金和政策用于扶持该村的发展。

对于建设美丽乡村这个课题,乌石村立足实际,把着力改善民生,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好抓实,认为没有解决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就没有整个村的美丽,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不忘消灭贫民窟”。

根据乡党委政府的要求,该村进一步将破解农村贫困人口养老难的问题作为民生课题的突破口,探索性地开展集体建园、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养老。

于是,2013年年初,在泮境乡的统一部署下,乌石村新一届村“两委”按照建设新型幸福园的目标并付之实施。村投入210万元建设“幸福园”,为1户五保户、9户低保户(特困户)提供免费住房,房产产权归村集体所有,使用权可继承,入住“幸福园”,所有生活必需品均由村里负责统一添置,住户不须带任何物品,真正做到拎包即可入住。


泮境乡的“幸福园”

泮境“幸福园”: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农村互助养老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早在2007年,漳州、宁德探索在各建制村建设农村幸福园,在就地解决困难人群养老硬件设施同时,探索建立出一种介于两种传统养老模式之间的“互助式”农村养老新模式。由于具备“离家不离村”、“不改变原有生活习惯”等优点,农村幸福园养老模式很快得到老人们的认同。2013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积极推行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但泮境乡的决策者们了解到,目前漳州、宁德等地在推广建设幸福园的过程中,大多采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助和村级自筹相结合,筹措建园资金。尽管如此,大都还只是做到“把园建起来”,至于建成后的管理、维护,便只能是各村各显神通。而在当前,县市财政投入和社会力量支持还不够的情况下,互助养老设施规模扩大和后续维护等方面存在一定资金缺口。加之政策和管理保障不到位,长此以往,难保老人们不会陷入在一个更小空间内各自独居的状况,所谓“互助”便成了空谈。要做好这项工作,真正让老人享有“幸福感”,考量决策者的智慧。

能不能将幸福园的模式给予延伸,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农村老人长久幸福、持续幸福呢?泮境乡探索性地开展“集中安置、统一管理、产业支撑、贴心服务”的农村幸福园养老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以乌石村为试点,具体做法主要有:

第一,用活政策,解决资金难题。在无法投入村财的情况下,乌石村用活用足政策,利用宅基地复垦和危房改造等政策的村级补助资金,建设农村幸福园,做到复垦旧宅基与新建房屋相结合,摆脱了完全依靠上级政策支持的养老模式;

第二,整合资源,构筑养老综合体。幸福园占地34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四层。一楼为村卫生所、活动室和两套住房。二楼、三楼共规划8套住房。四楼为村两委办公场所及幸福园服务站管理用房。公共服务面积2200平方米,包括管理站、卫生所、活动室(娱乐室)及其它公共空间。这样,从一楼到四楼,不仅解决了老人的集中养老问题,还给予了日常所需的服务与关照,形成了养老综合体。

第三,统一管理,实现贴心服务。乌石村设立幸福园服务管理站,由村干部兼职管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幸福园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为老人们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使老人们有事找得到人,有难能够得到及时帮助,管理站将发挥服务协调功能。

第四,产业支撑,变“需输血”为“能造血”。乌石村计划于2014年开始实施种植大果红花油茶2000亩。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增加村财收入,为幸福园的规模扩大和后续维护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幸福园的低保户等可以将自己的土地租给村里发展油茶,获得租金收入,有能力的还可以参与油茶种植,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获得额外收入,实现自我管理,变“需输血”为“能造血”。


油茶基地

启示:农村养老泮境模式值得关注

2012年底,上杭县总人口数为497199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72187人,占14.5%;8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10110人,占老年人口数14%。由此可见,上杭县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城乡养老负担日益加大,而在广大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空巢、独居老人逐年增加,其养老问题亟待破解。

泮境乡在乌石村试点的养老模式实现了功能的立体化、延伸化,改变“等、靠、要”,充分发挥村级干部的能动性,不单纯依靠上级政策,善用村级补助资金,将园建起来,并进行统一管理,特别是以产业为支撑的思路,对解决后顾之忧,有效解决政府财力不足、养老服务资源短缺等农村的社会养老问题有较大启示作用。

责任编辑:李凌生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