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龙岩9月19日讯(见习记者 林雯 通讯员 陈炳林 谢家进 俞虹)近日,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桥下村的朝经二祠祠堂内热闹非凡——依托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打造的“客家凉笠传习所”正式投入使用。这座承载村落记忆的百年建筑,如今成为市级非遗“客家凉笠制作技艺”的传承新载体,既让古老工艺“活”起来,更给乡村文旅注入了独特的客家风情。 步入传习所,青砖木梁的祠堂原貌被精心保留,“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让历史感扑面而来。墙面悬挂着客家凉笠从选材、破篾、编织到缝制的完整工艺流程图,展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凉笠成品。在角落的工作台前,县级非遗传承人谢长水正手持竹篾,向几位研学学生演示“起底编花”的关键步骤,指尖翻飞间,细密的竹丝逐渐勾勒出凉笠的圆形轮廓。 “凉笠是咱客家人的‘老伙计’,以前下田干活、走亲访友都离不开它!”从事凉笠制作 40 余年的谢长水,曾忧心技艺传承。“现在年轻人愿意学的少,还好有传习所,能把老手艺亮出来、教下去。”如今,传习所不仅定期开展非遗教学课,还针对中小学生设计了“小小竹篾匠”研学体验活动;游客也能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编织简易的凉笠纹样,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凉笠的背后,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承,更蕴藏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旧时客家女子外出劳作时常在竹斗笠下垂挂黑布遮面。一位客家男子见妻子头戴沉重不透气的斗笠很是心疼,便与妻子改良——取下罩布缝在斗笠边沿,轻便飘逸又能遮阳避雨;顶部开圆孔方便放发髻,还加了妻子喜欢的装饰。这份体贴与巧思传开后,人们纷纷效仿,亲自设计的凉笠成为客家男子表达对妻子关爱的独特信物。”非遗传承人谢长水向记者介绍。 传习所门外,一片金灿灿的玉米地与古朴的祠堂相映成趣。不少游客在传习所体验后,都会头戴凉笠、身着客家服饰,在此拍照留念。南山镇依托乡村振兴资金活化利用老旧祠堂建设非遗传习所,是一次“非遗 + 文旅 + 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尝试。通过传习所保护传承客家凉笠制作技艺,留住客家文化根脉,以“非遗展示 + 研学体验 + 田园打卡”的模式,吸引更多游客走进乡村,让非遗不仅“看得见、学得到”,更能“带得走、记得住”,为南山镇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