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灵芝 龙岩市林业局供图
东南网8月15日讯(本网记者 刘龙海 见习记者 林雯 通讯员 林文圣)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龙岩市的森林覆盖率达79.21%,居福建省首位、全国前列,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效转化?20年来,龙岩持续弘扬“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林改首创精神,深入践行“两山”发展理念,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在这份亮丽的答卷中,龙岩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结出累累硕果,成为一大亮点。数据显示,龙岩林下经济年产值由2015年的121.2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67.9亿元,增长了146.7亿元。
龙岩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背后蕴藏了怎样的奋进密码?
林下种植的骨碎补长势正旺 龙岩市林业局供图
提质增效,构建多元特色产业体系
8月的闽西大地,满目苍翠。在上杭县白砂镇上早康村的山林里,一株株骨碎补长势正旺。
“这是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的骨碎补,一期项目共65亩,按照最低保障价2.8元/斤算,2027年收成时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带来80万元左右的收入。”望着眼前的骨碎补,上早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严金传告诉记者。
骨碎补是龙岩林下经济众多特色品种之一。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区域条件,龙岩积极探索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类型的林下经营模式,构建林药、林菌、林蜂和林旅等多元发展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推进规模经营。龙岩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加快林权流转,着力推进林业精致经营,打造“一县一品”区域特色林下经济,形成了武平紫灵芝、长汀茯苓、上杭骨碎补、连城铁皮石斛、永定巴戟天、新罗五指毛桃、漳平草珊瑚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市累计林权流转面积529万亩,培育完成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624家。
培育示范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种植养殖大户,全市建立了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县3个,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7个,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乡镇7个,国家级示范县3个,国家级示范基地4个。广药集团康美药业在长汀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以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已建立3000亩林下种植中药材标准示范基地。和康药植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杭县推行“公司+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在上杭县10多个乡镇推广种植骨碎补等4000亩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全国最大蕨类中药材产业基地。武平县打造集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紫灵芝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林下种植面积达4.56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林下紫灵芝基地。
打造特色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岩味”的特色林下经济产品,加强林产品品牌建设,通过龙岩市供销社展销平台宣传和销售林下经济产品,提升林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各县(市、区)积极畅通销售渠道,新罗区设立森林食品展销中心、武平县举办灵芝文化节等,为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产品提供展示平台。永定巴戟天、连城铁皮石斛、武平金线莲、武平灵芝、武平蜂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城铁皮石斛、武平灵芝被认定为福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龙岩积极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 龙岩市林业局供图
科技驱动,着力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通过整合各类科研资源,开展种苗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协同,优化技术服务,龙岩以科技创新培育林下经济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展种苗技术攻关。推动武平县制定《灵芝林下栽培技术规范》,提升灵芝品质。和康药植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建立一整套人工栽培骨碎补、金毛狗蕨繁育技术体系,攻克了蕨类药用植物成苗难、长势慢,规模化发展难等问题。龙岩市林科所开展《山茶花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和培育山茶花新品种。
深化产学研协同。帮助林企林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对接,推动武平县建立紫芝种质资源库,研发灵芝新产品,建立实验室,创建集加工、研发及紫芝博物馆等配套设施一体的产业园。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对接,研发骨碎补、金毛狗蕨种苗的人工繁育技术。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对接,提高茯苓生产效益,推动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技术服务。龙岩市林科所、市属国有林场、林企等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助力构建林业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网络。通过林科所林业科技特派员展示平台,建立林业科技需求库和成果库,举办林业科技供需对接活动,搭建林业科技供需服务平台,构建“线上一平台、线下一张网”,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科技供需对接机制,助推林业产业做大做强。今年上半年,龙岩市林业局组织林业专家25批次,落实挂钩机制,走访挂钩联系林业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问题5个。
政策赋能,共富林场开启发展新篇章
《龙岩市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龙岩市全面推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关于贯彻落实支持上杭县建设共同富裕试点县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上杭县白砂镇建设“森林四库”推进共同富裕若干措施的通知》《打造森林“四库”示范样板实施方案(2025—2030年)》……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不断为龙岩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新时代,新征程,政策赋能龙岩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加码!正值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探索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作出全面谋划部署之际,《龙岩市共富林场试点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龙岩林下经济发展再次开启崭新篇章。
据了解,共富林场是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牵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为核心,联合村集体、村民及其他市场主体形成的发展共同体。《方案》旨在进一步拓展提升林改“武平经验”,深化林业综合改革,通过整合碎片化林地资源、推动林业产业多元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解决“林地碎片化”“经营周期长”“产业效益低”“林农参与少”“吸引投资难”等问题,打造一批组织有序、规模适度、产业效益显著的共富林场,带动林农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
《方案》提出,共富林场试点建设的主要目标为,至2025年底全市培育评选10家有代表性的共富林场。2026-2028年,每年新增培育35家以上共富林场,并形成一批典型示范样板,逐步在全市推广。
据悉,目前龙岩市已初步筛选并试点打造“共富林场”21家,吸引超800户林农参加。
龙岩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德文表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举措的推出,旨在深度挖掘森林宝库,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有效促进生态增绿、林业增效、集体增收、林农增富。
“共富林场是龙岩林改又一新探索,很好解决了‘单家独户怎么办,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林业生产技术瓶颈,规模化发展林下经济,老区山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值得总结推广。”上个月,在龙岩市调研林业“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国家林草局咨询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