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热评 > 正文

辨认红色路标 确认精神坐标

2019-07-10 09:52:38 刘必然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邱妤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龙岩7月10日讯(通讯员 刘必然)长汀是红军长征四个主要的出发地之一,也是此次“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重要采访点。参加这次采访,我们深知这既是光荣的任务,也是艰巨的挑战——

一方面,驻站老记者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多年来红色题材也屡见报端。如何进一步挖掘红色历史,解读长征精神,以此深化报道主题,让历史照见未来,这是一大难点。另一方面,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泥泞曲折的山路许多已被辟为宽阔笔直的大道。对年轻记者而言,能否穿越历史的云烟,用初心与红军来一场“隔空对话”。这同样有待检验。

怀着对先辈伟绩的缅怀和对老区深厚的感情,我们走上了“长征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悟历史——如今的艰辛虽远不能和长征相比,但那连日的暴雨给采访增加不少难度。我们进入闽赣交界处的红军入闽第一村楼子坝,村支书陈先发主动当起我们的向导,一同重走1929年春天红军入闽的线路。山上路陡苔滑,稍不留意就会跌倒,我们像那支红军队伍一样相互打气鼓励,感受不变的初心与使命。在村部前,革命烈士后人为我们讲述老区群众前赴后继参加红军,抑或支援革命的感人事迹。我们边听边记,笔记本也被打湿,难辨是雨还是泪。

一路风雨兼程,探寻红色路标,有些地方布满了历史的斑驳痕迹,“桥非桥,路非路”。但,感人的瞬间已被永远定格。最令人动容的便是在南山镇中复村的红军桥上,一条“等高线”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讲解员钟鸣说,它和带刺刀的步枪一样高,只要达到这个高度,就能参加红军。“救国不分男女老幼”,桥上的标语同样赫然在目。此情此景,我们怎能不用手中的笔,重现那段峥嵘岁月?

巍巍松毛岭,雨后更显青翠挺拔。站在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很难想象,85年前,当松毛岭战役打响时,在战火纷飞中,红军战士们是怎样以血肉之躯完成使命。但我们确信,他们心中坚定的信念就是最大的动力。

“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松毛岭下窠头村的九旬老人钟宜龙家门口的这副对联,发人深省。在老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永不褪色的红色情怀,这何尝不是长征精神的一种传承呢?

行进式采访让我们对长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长征既远又近,远的是时空,近的是使命。我们经历的不仅是一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是对精神坐标的再确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要把长征精神转化为动力,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