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正文

长汀塘背:这里有个纪念红色暴动的民俗节

2018-12-05 11:21:00 戴敏 陈天长 戴琴燕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塘背革命烈士纪念碑

东南网龙岩12月5日讯(记者 戴敏 通讯员 陈天长 戴琴燕 文/图)长汀县南山镇塘背村,一个客家古村落。从1956年开始,这里每年农历十月初四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塘背暴动节”,将一场农民革命武装暴动作为一个节日来纪念,这在中国的乡村并不多见。

近日,塘背村、杨谢村和官坊农场社区的当地民众,从村中出发,来到村口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祭奠先烈,敬献花圈,纪念塘背农民武装暴动89周年。如今,这一活动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传承下来的“敢拼敢闯”红色基因更成为塘背村民争取乡村振兴新胜利的最有力保障。

“石灰粉不白”

塘背村地处长汀县南部,位于长汀、上杭、连城的三县交汇处,山清水秀,似乎远离尘世,显得宁静祥和。

11月29日,记者来到塘背村。矗立村口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塘背村的一个个英烈姓名,那段岁月在塘背村人的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们都是在暴动及之后的革命中牺牲的,就是在这个小村子。1929年农历十月初四,这里爆发了震惊汀南的农民武装暴动。”塘背村村主任曹增荣说。

据《长汀人民革命史》记载,那时的塘背村有2400多人,耕地面积4900多亩,但90%以上的土地都掌握在部分地主豪绅及公堂主的手里,群众在他们的压迫下,当牛做马、饥寒交迫,度日如年。1929年3月、5月,红四军两次入闽,点燃了闽西革命的熊熊烈火,塘背广大贫苦农民同其他地区农民一样,掀起了抗租抗税抗捐斗争的热潮。

11月4日(农历十月初四),张赤男、罗铭等领导塘背农民700多人举行农民武装暴动。当天下午,塘背农民敲锣打鼓聚集在村后红石岗上,召开了1400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当场把没收的土豪劣绅的粮食、财产分给农民。

村中随后成立赤卫队、农会(后改为乡苏维埃政府)及土地委员会,并进行分田。每人分得两亩土地,受苦受难的农民第一次掌握了印把子,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个个兴高采烈。

从此,为保卫暴动胜利成果和红色政权,塘背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生产,支援前线。从1930年至1932年先后与敌作战109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被人们称为“红皮红心红骨头,石灰粉不白”的红色乡村。

1932年到1934年间,塘背赤卫队员分批编入红军系列,参加历次反“围剿”战斗,幸存者参加长征。当年13岁的儿童团团长罗洪标就是在暴动胜利后的第二年参加红军,后来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少将。

据1952年统计,从暴动到1949年,塘背人民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400多次,共781人参加革命,430位优秀儿女英勇牺牲。其中,长汀县政府认定的2000多名烈士中,塘背村就有213名在册,约占8%。

十多幅漫画记录了塘背农民革命斗争历史。

民俗祭烈士

为庆祝武装暴动的胜利,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1950年前后,塘背村在村里修建了塘背革命烈士墓,把烈士英名镌刻在石碑上。2013年,重新修建了塘背革命烈士纪念碑,当地民众将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四定为“红色节日”——十月初四暴动节。

塘背暴动节是场纪念活动,同时也是个民俗节日。“还记得,小时候,十月初四比传统春节还热闹,不仅有新衣服穿、有丰盛的食物吃,还有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吸引了四邻八乡的亲朋好友,家家户户宾客盈门。”曹增荣说,“塘背暴动节是当地最热闹的民俗节日之一,因为来的客人较多,过去外乡的亲朋甚至还要自带被子,提前到塘背村民家中住下,参加第二天开始的暴动节。”

那时,每逢十月初四,塘背、杨谢、官坊农场的村民们和学校师生、党员干部等都会自发前往烈士墓(碑)前,一起祭奠革命烈士,向烈士墓(碑)敬献花圈。随后再回到村中,大家一起观看文艺表演,“既有民俗演出,也有红色文艺作品,十分热闹”。之后,村民们邀请亲朋一起回家,拿出塘背老酒、塘背豆腐、塘背土鸡等“塘背三宝”,热情款待宾客。

现在,塘背暴动节的内容日益丰富,除祭奠、文艺演出等传统内容外,还成为村民们向外展销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平台。

如今,红色也成为这个客家山村最厚重的篇章、最鲜亮的底色、最纯粹的基因。

在距离革命烈士纪念碑百余米处,是创办至今已近90年的塘背小学,其原名“列宁小学”。走进校园,就能看到位于操场的罗洪标将军塑像。由罗洪标将军题写校名的塘背小学内,设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将军园”、传承红色文化的“教育长廊”……红色文化走进了校园,薪火相传。

在塘背小学的临时革命历史陈列室内,收藏着十余幅漫画。这些真实反映塘背农民革命斗争历史的漫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当地村民搜集整理流传于乡梓的100多个感人故事,历时几个月绘制而成,原有100多幅。几经周折,迄今犹存十余幅漫画,珍藏于塘背小学内,激励着后辈的成长。

村民罗仰伟采用土池养殖澳洲淡水小青龙虾。

走出致富路

89年纪念,89年传承,接力的是纪念活动的延续,沉淀的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曾经的塘背村是市级贫困村,但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民们敢拼敢闯,如今已全面实现脱贫。”曹增荣自豪地说,“现在很多村民都放弃了在外务工的机会,回村发展特色农业。”

敢拼敢闯的拼劲,流淌在塘背人的血液中,在外闯荡多年的游子,纷纷回到家乡,立志要干下一番大事业,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村民罗仰伟便是当中的一员。

11月29日,走进伟鑫农业有限公司的养虾土池,水面一片宁静,一个个漂浮水箱沉入水中。“这些都是虾苗,三四个月就可以长到2厘米,就可以出售了。”公司负责人罗仰伟介绍道。

2010年开始,罗仰伟一直在漳州从事养虾行业,今年3月,他决定回乡发展,干的还是自己的老本行。

“家乡的情况我熟,水质好无污染,十分适合养殖淡水虾,而且藻类、草料这些养虾食物又很丰富,可以说是万事俱备。”更让罗仰伟坚定回乡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愿望,“村民们脱了贫,更要富起来,养虾就是条路,每亩纯收入4万元左右。”

现在,他已流转100亩土地,养殖了70亩澳洲淡水小青龙虾,接下来,他有意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其他村民一起养殖。

村民邱春标原在厦门从事建筑行业,2016年回到家乡,成立百绿生态农业家庭农场。从种植15亩食用菌开始,发展到如今建起50亩智能温控大棚,种植台湾胡瓜、丝瓜、茄子等蔬菜。今年,他带动村民近30户种植蔬菜,并通过厦门的自办蔬菜直销店,将200亩蔬菜直销厦门。“胡瓜高峰期一天能卖6000公斤,今年每亩纯收入6000元。”

目前,全村土地流转1000多亩,智能大棚100亩,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12个。

塘背老酒是“塘背三宝”之一,在长汀乃至龙岩都颇具名气。原先只是作为家常酒的它也成了村民致富的法宝。目前,塘背年产上万斤规模以上酒坊就有5家,塘背年产老酒达100多吨,并注册了“塘背老酒”商标。

如今,澳洲小青龙虾、胡瓜、塘背老酒等塘背特色产品,打造“塘背大叔”品牌,通过互联网销售,借助电商翅膀,飞向了全国各地。

村民邱春标回乡带领乡亲们种植大棚蔬菜。

红色促振兴

新时代,新作为,塘背人又开始了建设美丽塘背的新征程。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塘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落下,三年内建成自然村道4条5公里,环村建设长2.5公里,宽6.5米的沿河路,实现了自然村道100%硬化。

“村里的红色革命遗迹饱经沧桑,亟须保护和修复。”曹增荣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下一步,村里将在罗洪标将军故居旁,结合该处一株被评为“福建省名木古树王”的朴树规划建设古树群、农民公园、革命暴动烈士暨罗洪标将军纪念广场。同时,利用村口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建设两个陈列室,以展示塘背的革命历史。

南山镇红色资源丰富,与塘背村一样,中复村也借助民俗节日纪念红色历史。村里保留了八月十四过中秋的习俗,纪念在松毛岭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中复村作为红九军团万里长征零公里处、红军长征第一村,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复村用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其他要素,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当地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对中复村长征出发地旧址群及松毛岭战地遗址群进行修缮恢复。同时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等紧密结合起来,精心策划、设计旅游线路和内容,使之连线、成片,形成统一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景区初具规模。

如今,中复村已建设成为一处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7年,培训党员干部1592场11.7万人次,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今年1—9月,接待游客19万人次。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