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正文

连城根雕,盼辉煌重现

2018-10-31 09:19:14 黄筱菁 黄水林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林小锋在进行根雕创作。 黄水林 摄

东南网龙岩10月30日讯(记者 黄筱菁 通讯员 黄水林)秋日下午,连城汽车站附近的一家食杂店外,一位老者坐在一把根雕座椅上,和店主拉着家常。路边的门店里,主人在根雕茶几旁为客人沏茶。在连城,根雕和人们的生活颇为密切,寻常人的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根雕物件。除了极具观赏价值的根雕摆件,根雕茶几、茶杯、座椅、花架、果盘等日常用品也彰显着根雕产品的实用价值。

连城根雕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末元初,改革开放之后,连城根雕从业者的数量及根雕质量不断上升,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根艺大师。县城里根雕一条街上的百余家根艺馆顾客盈门,根雕逐渐发展成了当地的红火产业。

但近几年来,一股“寒潮”席卷了连城根雕行业,不断减少的根艺馆和从业人员、冷清的店面、纷纷转行的学徒,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样子。冠豸山根雕艺术协会副会长周奇峰说,市场的萎缩、宣传的缺乏等都是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当地的从业者也在积极想办法应对行业的冷冬。

化腐朽为艺术精品

枯木断根,也许在一般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一堆被大自然淘汰的东西。但在一些人的世界,它越是奇形怪状,越是破败,就越是宝贝。这些人凭借着天马行空的灵感创意,只要挥动起手里的刻刀,就能把残败的树根变成价值不菲的艺术品。这样的作品,叫作根雕,这样的“魔术师”,是根雕创作者。

根雕在我国的历史颇为悠久。根据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根艺奇观——中国·冠豸山根雕艺术》一书,我国的根雕作品始于春秋时期,上个世纪80年代,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根雕作品,它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禅等纹样,表明2300多年前,我国古代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宋元时期,根雕艺术在宫廷和民间发展,有些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为创作素材。到了明清时期,陆续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根雕创作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在龙岩,若是想看到成熟的根雕作品,连城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除了大名鼎鼎的四堡雕版印刷,在这个闽西山区县里,根雕也是当地在文化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连城的根雕艺术,始于宋末元初,但前人的作品大多局限于神像或神案上摆设的吉祥物,种类不多。改革开放之后,连城的根雕事业迎来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大特色产业。

根雕,到底怎么雕?“要完成一个根雕作品,主要有几个步骤。先是选材,然后把根材表皮上的泥沙冲洗干净,再针对根材的特点进行创意构思,构思好后在根材上雕刻制作,再进行修光、磨光和喷漆等。”连城根雕工艺师林小锋说,在选材上,并非所有的树根都可以用来雕刻,太过于“循规蹈矩”的根材容易落选,那些质地较硬的硬木、造型独特可塑性强的树根则往往会得到“宠爱”。得到满意的根材后,还要将它们放在仓库里充分阴干,防止虫蛀。此后,构思创作成为整个作品关键的一个环节。“三分雕刻,七分天然。”林小锋说,根艺的创作以根材为原型充分想象,最大限度利用树根的原始纹路、形状进行艺术加工处理。“一般我们根据以往的积累和经验来设计,有时候也会和同行沟通交流,但是灵感这东西不好说,有时候面对一个树根,想了一两年都想不出应刻什么,但是有时候灵感突然涌现,很快就创作出来了。”

在林小锋的店内,记者注意到了一件达摩根雕。这件作品呈长条状,主要雕刻部位在上部,作品中达摩头颈微低,胡子和眉毛浓密,嘴巴紧闭像是在思考。“这个树根底部下半部分比较平滑,还有一些竖纹,像达摩身上穿的袍子,然后利用根材上部分的特点,创作出了一个达摩的形象。”林小锋向记者介绍。

林富昌的作品《领头羊》获得海峡两岸根雕艺术展金奖(资料图片)

人才辈出渐成产业

林富昌是连城根雕事业的拓荒者,也是龙岩市首个“中国根艺美术大师”。1964年,林富昌出生于连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里木头多,他整个孩童时代的玩具,都是父亲用树根或木头加工出来的,而这激发起了他对工艺美术的兴趣。上个世纪80年代,林富昌辗转到广西、福州等地的院校拜师学习美术,为日后的根雕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事根雕工作后,林富昌表现出了对根雕艺术的热爱,为创作出一件好作品,他经常盯着树根研究好几个小时,甚至半夜爬起来点灯构思根雕造型。2005年,林富昌创作的《七匹狼》获中国第十届根石美术精品展金奖,此后又陆续有多项作品获得全国大奖。

1984年,林富昌租借一座厂房作为根雕作坊,在连城县城开了第一家根雕店。2003年,他创立“富昌根艺馆”,将自己的根雕作品展示出来,为当地根雕从业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在他的带动下,连城从事根雕行业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慢慢形成了根雕一条街,根雕由单纯的艺术演变成了当地红火的产业。最鼎盛时,根雕一条街有150多家根雕馆,从业者达四五百人,平均每家根雕馆年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

工艺师周奇峰是从学徒做起,此后的22年都在连城根雕一线。初中毕业后,周奇峰做过木工,在长汀从事过佛像雕刻学徒。1997年,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林富昌的天艺轩根雕厂,看见林富昌正在雕刻一件作品,立刻对根雕艺术充满了好奇。在林富昌的指导下,他从事起根雕行业,后来在连城拥有了自己的根艺馆。至今,周奇峰已经拥有了20多本根雕荣誉证书,于去年被授予“福建省根雕艺术大师”称号。

进入根雕行业,对于林小锋来说有些偶然。学美术出身的他,2007年开始在连城从事根雕工作,“当时连城根雕很红火,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根雕摆件,因为我是学画画的,一次有人叫我陪同去选根雕作品,我去了以后觉得根雕挺有意思的,就决定做这个了”。比林小锋早几年从事连城根雕的工艺师赖汝昔,也是“半路出家”,“当时下岗在家,本身又比较喜欢画画,就自己慢慢摸索和学习,到现在已经做了15年的根雕了”。

目前,连城的根雕从业者中,1位获得“中国根艺美术大师”的称号,3人获评省级根雕艺术大师。为了更好地发展连城根雕事业,将连城根雕从业者集聚起来,2016年,冠豸山根雕艺术协会正式成立,为根雕从业人员培训、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

周奇峰创作的根雕《荣归故里》 资料图片

产销转变跟上时代

一个产业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根雕也不例外。一直以来,根雕因为融合了自然的奇和人工的巧,极具观赏和收藏的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时代发展,市场对根雕的要求和形式也有了些许的改变。“以前城镇里很多都是自建房,房主喜欢买大件的根雕工艺品作为家中摆设,还有很多会所、酒店和办公场所也比较多购买这一类的。”周奇峰说,如今,人们大多住在商品房内,大件的根雕不好搬入,所以转为购买中小型的根雕摆设,“现在卖得比较好的是茶几茶桌、小摆件这样实用和小巧一些的工艺品”。

除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对于根雕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周奇峰说,和以往不同,这几年根雕市场需要更加精细的根雕工艺品,对根雕工艺方面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以前那种做工相对粗糙的根雕,现在没什么人看得上了”。在周奇峰他们看来,这是一件好事,“现在大家的眼光在不断提高,我们从业者也应该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这样根雕行业也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在连城根雕一条街的多家根雕馆内,记者发现有很多福禄寿等具有祈福寓意的根雕,还有鹰、骏马、鹦鹉等动物形象的根雕。工艺师赖汝昔说,这些形象是市场较为常见而且人们普遍喜欢的,长久以来销售情况较好。但根雕的创作并非都以市场为导向,“我们很多时候也会沉下心来,花时间去构思和打磨一件作品,毕竟根雕具有艺术性”。

根雕销售的方式也赶上了“时髦”。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如火如荼,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现在,无论在哪,都可以用手机下单,根雕通过物流就能送到消费者手里。从事根雕行业20多年,周奇峰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利用这一优势,他在朋友圈里做起了根雕销售。“我把作品拍照后,连同作品的材质、尺寸和介绍一起发到朋友圈里,有意向的顾客定下后,再把根雕包裹好寄过去。去年我在微信上卖了20多万元,今年到现在有50多万元了。”赖汝昔则通过网络拍卖平台,把根雕拍照上传后,自定一个底价,然后让买家加价竞拍。“有一次我把一个荷叶形状的根雕摆件放到平台上竞拍,当时自己预期是卖2000元,但最后出乎意料地卖了4000多元,还是很惊喜的。”他说,网络竞拍的根雕多为小摆件,价格多为几千元,主要满足普通人群对根雕的购买需求。

周奇峰在进行根雕创作。 黄水林 摄

市场萎缩好景不再

与相对火热的网络售卖相比,如今的根雕一条街却显得有一些冷清。这条靠近机场的街道,车辆往来频繁,路两边有着多家根艺馆,有的店主把部分根雕摆在门口,有的店主把根材堆置在路边,不时从店内传来电锯的声音和扬起的木屑,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件件根雕作品的诞生地。

虽然创作不断,但鲜有人走进店内购买挑选。谈及根雕一条街的现状,周奇峰免不了叹息,“现在这里大概只剩下50多家根艺馆了,从业人员下降到了100多人”。他说,2001年至2013年是连城根雕产业的“黄金时代”,那时候长约3公里的街道两边全部是根艺馆,他除了现在的这个店面,还租了隔壁4个店面,而且很多根雕在处于半成品的阶段时,就已被预订,“现在你看,这里很多根艺馆都关了,开了汽车修理店、轮胎店,我也只剩下现在这个店面了”。对比现在少有人光顾的状况,那时,国庆假期每天都有大量顾客前来选购根雕,周奇峰忙到连包装都来不及,短短几天就能卖20多万元。“这两年国庆假期都没什么人来,今年国庆假期我才卖了2万多元,不靠网络不好卖。”

如此的现状,也带来了人才的流失和传承的困难。周奇峰说,上个世纪90年代,基本上每家根艺馆都有收学徒,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习。而他,这些年也陆续收了8个徒弟,但目前只有一个徒弟在福州从事根雕行业,其余的都在今年改行了。“现在很少人会来学根雕了,行业出现了低迷,人心就会动摇,谁不想自己学习的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再这样下去,根雕行业可能会出现人才断层。”赖汝昔坦言。

周奇峰说,根雕产业下行,主要是因为市场的萎缩,同时也缺乏对连城根雕的品牌提升和宣传。“以前我们还自费去外面参加根雕展,但现在生意不好做,参展费用负担不起。我们当地也缺乏宣传策划方面的人才,帮助把连城根雕名声打出去。还有就是缺乏将连城根雕对外集中展示的平台,现在还是各自为战,比较分散。”

“一方面我们也在想办法积极应对这股市场寒流,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从业者的艺术成就,在工艺及创新方面有所提高,同时丰富产品类型,延伸产业方向,希望重现连城根雕往日良好的发展势头。”林小锋说。

周奇峰根雕作品《八骏雄风》(资料图片)

记者手记

打造品牌拓宽市场 重塑连城根雕名片

根雕,曾几何时也是连城的一大名片,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性,让这一产业多了文化的底蕴。如今,连城根雕兴旺渐消,看不到未来的根艺馆老板纷纷退出转行。留下的从业者,都在日复一日的苦恼中,思考如何才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在采访中,不少根雕“工匠”拿出一本本证书,证明自己在根雕方面的实力。店里堆积的一件件根雕作品,也直观显现了他们的功力。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没有足够的宣传推广,如何让更大范围的人知道连城根雕的好?所以,加强对连城根雕的宣传,积极参加全国甚至世界的根雕展会和行业交流活动的同时,把连城根雕的精华提炼总结,打造具有特色和差异化的根雕品牌。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优秀的根雕企业适当的扶持,并搭建平台让分散的根雕企业聚集,从而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和集聚效应。

据连城根雕从业者介绍,生意的不好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的萎缩。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被动地适应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主动介入市场,在丰富根雕种类的同时,开辟市场新需求,除了常见的人物、动物形象,可以将艺术和时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普适性、时代感又不失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根雕作品。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规范网络销售渠道,扩大消费人群,通过活动等方式把线上的消费者活跃度引入线下,带动门店的人流和销售。

另一方面,盘活当地各种资源,使其和根雕产业相配套。连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可将旅游等第三产业与根雕相结合,将根雕延伸至旅游产品终端,并开辟体验式雕刻等新内容,让普通人走进根雕艺术,亲自体验根雕的魅力的同时,也能带动相关根雕产业的发展。

寒冬到来并不可怕,只要积极应对,度过后就是春天。(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筱菁)

引题图片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