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闽西的“将帅摇篮”
2018-08-01 10:27:3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凌生 我来说两句 |
应时而生的闽西“红校” 红军在创建之初,各地武装起义的领导人都深切感到培养骨干的重要性。因而利用各种条件,举办教导队或训练班,为新生的红军培养人才。 新罗区党史办主任符维健告诉记者,红四军入闽以后,在当地建设了随营学校,而闽西红军学校的前身就是红四军随营学校。 据孟昭群所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学校》(《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一文记载: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攻占闽西长汀城后,在长汀举办随营学校。11月下旬,红四军由东江返回闽西,随营学校在龙岩大池招收第2期。“学校主要为闽西训练从事武装斗争的干部。对各地、各部队选送的人员,经入学考试,正式招收150名左右学员入学。”据孟昭群考证,1930年1月,红四军主力离开闽西向赣南转移,随营学校留闽西继续办学。3月,随营学校由大池迁到闽西特委和闽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龙岩城,在省立第九中学教学。此时,学校归闽西特委领导,因而易名为闽西红军学校,谭希林任校长,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邓子恢兼任政委。 在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中,中央深刻批判了纯军事观点,这也对闽西红军学校的办学思想产生影响。据黄祖洪在《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创办经过》(《党史研究与教学》 1982年09期)一文中记载,闽西红军学校的军事课占全部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政治课占三分之一,使学员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特点,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懂得革命的奋斗目标。闽西红军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得到省委乃至中央的认可。据黄祖洪考证,“四月十日中共中央给福建省委的指示信中同意了福建省委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决定将福建红军学校‘收归中央办理’,其名称为‘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同时明确地指出了举办这期红校的目的是‘造就排、连长人材’”。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