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正文

惊雷震闽西 红刊育英才

2018-07-04 10:57:43 李凌生 温连光 林荣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凌生   我来说两句


桐冈书院 李凌生 摄

东南网龙岩7月4日讯(记者 李凌生 通讯员 温连光 林荣海)桐冈书院位于新罗区东肖镇桐冈小学的南边,因为还没来得及设置路牌,如果没有人带领还真不容易找到这里。推开书院的大门,邓子恢的半身塑像映入眼帘,塑像背后摆满了古代私塾式的课桌。今年4月,当地政府将桐冈书院修葺一新,“奇山书社”当年的样貌已经初见雏形。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当年几位闽西籍青年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形。

上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潮波及闽西的穷乡僻壤。当地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率先奋起,他们勇敢地冲破黑暗势力的羁绊,通过集会结社学习新思想、宣传新思想,先后创办了《岩声》《钟声》《汀雷》等各种进步刊物。这些红色刊物的相继出世,如一阵阵惊雷,震动了闽西黑沉沉的天地,为闽西红色革命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红刊相继问世

在旧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反动军阀压迫的闽西人民困苦不堪,当地仁人志士苦苦思索振兴家乡、改造社会的良方。

1921年,邓子恢、章独奇、陈明、林仙亭等进步青年在桐冈书院发起成立“奇山书社”,通过阅读和学习进步报刊,传播新思想,社员发展至200余人。为交流见解,书社将社员学习心得编成小册子分送社员。1923年,书社建立了正式的编辑机构,并将社员内部心得《同声》改名为《岩声》作为刊物向社会公开发行。

作为闽西最早的进步刊物,《岩声》从诞生起就面临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困难。据《闽西早期进步报刊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刊于《党史研究与教学》)记载,《岩声》依靠自己筹资,“由报社同仁每人收取基金二元”,还“函商南洋诸同乡,说明宗旨,请其赞助”;在印刷上,由于当时龙岩尚未普及铅印,而油印不仅字迹模糊,而且非常费时,于是只能将稿件送往厦门铅印。该文指出,“《岩声》创办之初,因担心经费与销路问题,曾仅预计试办两期,想不到发行后却大受欢迎,终能坚持三年之久。”

“它是本省创办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宣传新文化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之一。”对于《岩声》在传播新思想方面的地位,省委党校原副教授黄国荡在《马列在闽疆的传播》(刊载于1985年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学习月刊》)中如此评价。

据《闽西早期进步报刊活动的兴起与发展》记载,《岩声》创办不久后,1923年12月,永定进步青年卢肇西、陈正、曾牧村等人创办了《钟声》。1924年,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闽西进步报刊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新龙岩季刊》《到民间去》《汀雷》等一批进步刊物先后问世。

新思想武装头脑

1928年3月,邓子恢等人领导东肖后田农民打响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第一枪,由此,后田暴动揭开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的序幕,开创了土地革命之先声。

在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雪英看来,福建农民暴动率先在东肖打响,与《岩声》在当地的宣传不无关系。实际上,岩声自创刊之日起,就鲜明地阐述了办刊宗旨在于“改造旧社会,宣传新文化”。据张雪英考证,当时闽西文盲率达到80%以上,为此,“奇山书社”专门创办了平民夜校,一方面教农民识字,另一方面通过讲解《岩声》等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思想。

“在后田暴动中,张溪兜手持一把锋利的斧头,带头把地主家谷仓的铁锁砸开,开仓放粮给穷苦百姓。”张雪英说,在闽西红色革命历史中,东肖涌现出陈客嫲、张溪兜、张龙地等一批“女中豪杰”,在土地革命中发挥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而这也并非偶然。

据张雪英在其编著的《闽西妇女运动史》上记载,在呼吁妇女解放运动方面,《岩声》等刊物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通过揭露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而造成的妇女经济、政治地位低下等现象,提出妇女解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深重的灾难让当地妇女对革命产生强烈的认同,思想的解放为当地妇女投身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大批先进妇女代表纷纷加入到革命的队伍,张溪兜还成为福建省最早一批入党的女同志。

 


《岩声》发起人之一陈明 李凌生 翻拍

为革命储备人才

作为进步刊物,《岩声》等报刊在编辑和出版过程中,汇集了当时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当中许多人在办刊过程中增长了才干,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据《陈明烈士传》(刊载于《福建党史月刊》)记载,陈明不仅是《岩声》发起人之一,也曾是主要撰稿人。1926年,陈明在上海加入党组织,随后成为《福建评论》社长,后又担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土地革命时期,陈明曾在中央纵队干部团负责理论和文化教育工作;抗战时期,陈明作为山东省委领导指挥八路军相关部队与日军激战,在沂蒙山壮烈牺牲。《岩声》另一发起人邓子恢,则在1926年入党,在土地革命中领导了后田暴动,特别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作出突出贡献。他历任中共闽西临时特委书记、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政部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

此外,据《闽西早期进步报刊活动的兴起与发展》记载,《汀雷》的发起人之一谢秉琼从广州回到闽西后,1927年2月担任了汀属八县政治监察署监察员。他继续发扬早先创办《汀雷》的精神,成立了《汀潮日报》筹备处,并担任主任。

红色品牌促发展

在东肖龙泉村,有一座官宝厝,这是烈士陈明的故居。“他自上世纪20年代离开家乡后,就没有回来。”陈明的侄孙陈练告诉记者,若不是前几年到北京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还不知道自己家族曾出现如此辉煌的人物。

“这几年,政府开始重视故居的保护。”陈练说,如今陈明出生的房间已经重新修葺,不时有人前来参观。实际上,《岩声》的诞生地东肖镇拥有龙岩中心城区最集中、最丰富的红色资源,近几年,结合红色旅游资源点多、线长、面广、内容丰富的特点,东肖镇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加快红色旅游建设,着力打响东肖红色文化品牌,推出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

据东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接培介绍,一段时间以来,东肖对桐冈书院进行修整,恢复书院原貌,并对桐冈小学进行教育扩容,重现“奇山书社”及《岩声》的创办风貌,同时,对陈明故居进行保护修复,建立陈明烈士纪念馆。

“2014年新古田会议召开后,龙岩革命老区在全国的关注度、吸引力正在持续升温。”徐接培说,未来将围绕“文教旅游名镇,生态宜居新区”的发展定位,积极做好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将红色文化与华侨文化、人文文化、生态文化相融合,推动打造红土乡村游、森林氧吧游、文化庙会游、华侨古建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主题模式,把东肖建设成为现代气息浓厚、又留得住红色记忆的新城镇。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