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正文

松毛岭之恋:极富精神力量的民族歌剧

2018-03-28 09:18:28 邱妤 曾宏艺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松毛岭之恋》剧照

东南网龙岩3月28日讯(记者 邱妤 通讯员 曾宏艺 文\图)2018年3月14日和15日《松毛岭之恋》在北京保利剧院进行展演。目前,《松毛岭之恋》已被文化部列入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之一。

乡韵创作 故事挖掘更感人

时间倒回到2016年底,文化部组织采风团到闽西老区体验生活。采风中,省歌舞剧院院长孙砾在松毛岭血战地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采风,听到了这个30年执着等待的故事很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凭他敏锐的艺术触觉,当时就想到了可以做一部《松毛岭之恋》的好歌剧,剧名因此应运而生。

剧本是整部剧的灵魂所在。为了能够让这个故事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这部由福建省文化厅出品、福建省歌舞剧院演出的原创民族歌剧几经周折,在2017年5月底最终确定由闽西籍剧作家王保卫担任编剧。“《松毛岭之恋》取材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部歌剧的编剧和作曲是作品的‘父母’,他们的基因决定‘婴儿’的样貌。”福建省歌舞剧院院长孙砾介绍,对于本地的艺术家来说,这些都是自己所熟悉的故事,在创作过程中会更加自然,也更加接近生活。

虽然之前有编过一些红色题材方面的剧作,但对于歌剧的编剧,王保卫只是有过一次经历。“当时自己手上还有一些任务,面对这么重大的歌剧编剧任务,自己心里也是有点忐忑。”王保卫告诉记者,但在对整部剧作的思路和想法上,和专家组是一拍即合,后来便全力以赴地开始创作。

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夕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的最后一战。这一战,万余名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为中国革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松毛岭之恋》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创作的。

“采风时候主创们一起去红军桥、松毛岭保卫战遗址、前线指挥部等历史遗迹,听烈士后代讲故事。”王保卫说,当遗腹子讲到他们是怎么坚守、怎么被人歧视、怎么遇到困难、怎么克服困难时,自己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

故事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真实且接地气。“这部剧就是要把初心表达出来。”王保卫介绍,故事主人公原型的遗腹子讲他母亲的故事也是很激动。作为红军烈士的后代,没有要求回报,没有要求更多的东西。甚至,他们的母亲每天都坐在家的门槛上等待,门槛都坐出一个印子来。在采风过程中,类似这样的细节有很多,也激发了主创人员很多的灵感。

这部歌剧始终都在强调着对信仰的坚持,对未来的期盼。“这种等待是有价值的。全剧表现出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歌颂的。”王保卫说。

2017年7月《松毛岭之恋》初稿完成,该稿也获得了北京业内专家组的肯定。随后2017年八九月份,该剧在北京专家组提出修改意见后,进入了最后的打磨和修改阶段。

《松毛岭之恋》剧照

“初心”演绎 大获观众好评

2017年11月21日和22日,这部原创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在长汀县汀州客家剧院内进行了首演,获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2017年12月29日和30日,该剧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演出。2018年3月14日和15日该剧又在北京保利剧院进行展演。目前,该剧已被文化部列入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之一。

“好多年没有看到这么感人、实实在在的,充满泪水的歌剧。”看了歌剧《松毛岭之恋》的观众陈丹说。

《松毛岭之恋》整部剧作侧重于地方风俗、民歌韵味,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人物接地气,内容具体、真实、朴实。“语言中尽量不华丽,尽量比较乡土气,用了不少地域语言,更让人感受到这个戏的真实性。同时,这也比较接近观众,容易让观众有所感受。”王保卫感慨,这是获得市场认可的一部分因素。

这部戏通过讲述真实故事,以主人公“阿妹”为主,也加入了很多长汀人民对革命的信仰和支持的元素。

“这是老区人民的革命信仰。我们在长汀采风时去了很多户人家,都有这样的故事。外界很少人会知道这个地区的人民对革命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和牺牲。”该剧导演靳苗苗告诉记者,为了能够让这部歌剧更好地展演,导演把真实的故事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展现出来。据靳苗苗介绍,该剧以戏剧为主导,以音乐为主线,融入了一些舞诗画的表达处理,加入的一些肢体语言更直接地去抓住观众情感波动。

一部成功的剧作是在真实情感和挖掘人性两方面的作用下,才能打动观众。同时,《松毛岭之恋》整部歌剧在独唱、合唱、集体唱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融入一些群体的肢体语言衬托,使得整个画面处理让人耳目一新,在歌剧的展现上给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画面看起来不刻板,不乏味。

整部剧将“初心”两字震撼演绎,不仅调动了观众的精神向往,也激发了观众的情感诉求。“不能忘记最初的、刚开始的那些非常淳朴本质的东西,这些应该被保存下来,这是给予我们往前走的精神动力。”观众陈志雄说。

“这部歌剧的成功,源于省歌舞剧院上下团结一心,主创班子全力以赴,所有人克尽职守,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也应该感谢闽西老区和松毛岭当地人民政府关心和支持。”王保卫这样对记者说。

今年,《松毛岭之恋》还将进行全国巡演。同时,其将被打造成中国民族歌剧的样本,作为一个典范精品传承下去。

《松毛岭之恋》剧照

记者手记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需深耕

红色题材的经典文艺作品能够将革命历史时期的故事展示出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其中一些经典作品更是能深入人心,不断激励后人。

正如歌剧《松毛岭之恋》所表达的,正是闽西老区的妇女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奉献和牺牲。

时光流逝,精神力量永不磨灭。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饱含革命先辈们深厚情义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不该被遗忘,应得到继续挖掘和升华。换言之,通过这些深耕过的文艺作品,我们能持续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激活更多红色文化资源。

在记者看来,优秀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能够感动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文艺工作者应更深入像闽西这样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地区,潜心研究、挖掘和创作出更多红色题材作品,同时通过这些作品展现出更多的革命精神。(记者 邱妤)

《松毛岭之恋》剧情简介:

1934年中秋前夕,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开启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红军战士林阿根,在一次阻击战之后,他们杀出重围,回到中复村,组织乡亲们继续投入战斗。一时间乡亲们纷纷报名参军。阿根的弟弟阿财天生胆小懦弱,常被众人讥笑,母亲瞎婆婆要他也报名参军,阿财不敢。阿根无奈,只得劝他留下照顾阿妹和母亲。

第二天,队伍出发,阿妹为丈夫阿根送行,她说会按照客家人的风俗为他每年做一件衣裳,等着他平安归来。阿根向阿妹保证等胜利后一定回来为她补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临行前,阿根留给阿妹一颗手榴弹,让她防身。

10个月之后,阿妹即将临盆。阿根带领着战友们浴血奋战,不幸中弹。家中阿妹临盆,新生命诞生。

10多年过去,苏区的红旗依然飘扬,但阿妹一直没有阿根的消息。在一次祭奠英灵后,瞎婆婆劝阿妹改嫁,但阿妹却选择继续坚守。

不久后,民团又一次对苏区进行疯狂扫荡。民团长逼问乡亲们说出游击队的下落。关键时刻,阿财偷了阿妹的手榴弹,佯装投降。随后,他把敌人引到山谷,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30年过去,阿妹依然坚守,每年为阿根做一套新衣,并独自抚养着阿根的遗腹子林思军和红军遗孤林思红。长大后的思军转业回乡,要接母亲住新家,安享晚年。阿妹执意不搬家,她怕阿根回来找不到家会伤心。林思军终于忍不住,把阿根牺牲的烈士证书拿给阿妹。

悲痛过后,阿妹把30套衣裳放进了家对面50米远的衣冠冢里,与阿根进行最后的告别。时光流逝,人们总能见到白发苍苍的阿妹坐在自家门口的门槛上,对坟地守望等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