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东南视频 > 正文

龙岩故事之龙岩匠心:守护“纸中丝绸”的荣光

2018-02-06 20:33:16 李凌生 马悦 黄水林 陈析兴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凌生   我来说两句
70f5ce8d723649a49459c42e3e706540

 

东南网龙岩2月7日讯(记者 李凌生 马悦 通讯员 黄水林 陈析兴)对49岁的邓金坤来说,连城丰头村姑田溪旁这条石砌的小路,不仅是他常年散步的所在,更是他人生和事业的起点。

从路边弯弯曲曲绵延到山谷,小溪旁星星点点分布着十几个碓寮的遗址。溪中清康熙年间修建的石坝,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当年,邓金坤的先祖们就是在这里拦水修渠、开坊建寮,生产闻名天下的连史纸。

据历史文化学者、中共龙岩市委党校副教授俞如先考证,姑田造纸业起于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彼时,姑田的蒋少林“前往闽北邵武纸厂学造纸,前后历时9年,‘掌握了手工造纸的蒸煮竹丝、天然漂白、打浆方法,以及造纸、烘干等工艺全过程。’学成归来后,蒋少林在家乡姑田自家纸槽加以精进和运用”。蒋少林对“生料黄纸”进行革新和改进,生产的“白料纸”供不应求,由此开启了姑田造纸业的发展与繁荣。

连史纸制作工艺复杂、精湛,需七十二道工艺方能做成。又因其“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防虫耐热、着墨鲜明、吸水易干的独特品质,也被誉为“纸中丝绸”。邓金坤的家中至今收藏着清朝时期的地契,这张在连史纸上书写的雍正年间的地契,至今纸张完整、字迹清晰。据《福建印书史》记载,清代顺治年间“连史纸”就名满京华,就连奏本纸、科举考试用纸和官府榜文用纸等都采用连史纸。

大量的需求催生了产业的扩张。到清朝乾嘉时期,姑田造纸达到鼎盛,400多人口的村镇就有36个纸槽。民国时期更是增加到480多个纸槽,年产10万担纸,从业人员1万多人,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销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相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姑田以造纸行业著称于世。由于当时造纸大量的原料通过阳光晒干或晾干,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竹丝原料呈现出一片片金黄色的光芒,当地曾得名“金姑田”。

然而,时过境迁,由于技术革新与市场环境变化,姑田的造纸业在饱受冲击之后走向没落。如今,整个连城从事手工造纸的传统工坊仅剩“美玉堂”一家,邓金坤则是“美玉堂”第十一代传人。

“一个珍贵如玉的文化遗产,差点就要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了。”邓金坤告诉记者,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镇上的纸厂受到波及、陆续倒闭,“美玉堂”也一度关闭。所幸的是,一位老客户雪中送炭,不但送来订单,还借给他5万元。正是凭着这5万元,“美玉堂”重新开张。

“我们保护、我们传承、我们骄傲”,在姑田宣纸厂(美玉堂)作坊的墙上张贴的一张这样的黄纸。这也最好诠释了邓金坤对传统纸业制作技艺执着的热爱。对他而言,经营“美玉堂”与其说是一种生意,不如说是一种情怀。20年光景,他走遍国内外各地进行纸业考察,不断地收集有关纸史文物、纸史资料、纸样,深入研究宣纸的制作、历史和发展传播等情况,撰写出版了10多万字的《连城宣纸》。在邓金坤执着坚守和苦心经营下,连史纸的价值逐渐被社会各界重新认识。2008年6月,“连城宣纸制作工艺”成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考究证明连史纸的品质,邓金坤还将连史纸送往权威机构检测,其白度变化值为2.8%,大大优于国家宣纸变化值5%的标准。连史纸作为修复古籍及档案、印刷经本、拓印印谱的珍贵纸料一时名声大噪。杭州西泠印社与“美玉堂”合作建立连史纸产业合作基地。这一基地成为西泠印社在国内建立的首个文化产业合作基地。

邓金坤的执着和努力也得到家人的鼎力支持。邓金坤的妻子华雪娇打理着“美玉堂”在姑田集镇的门店经营。出生于1993年的孩子邓君华则在厦门开了网店。“网络销售大大拓展了连史纸的市场,现在的销量达到总销量的1/3。”邓君华说。

近年来,连史纸作为连城“乡愁文化”的重要组成符号受到了连城县里的重视,有关部门将支持邓金坤投资600万元建设“连史纸文化博览园”。不久之后,这里将成为集连史纸生产、文化展示和技术研究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基地。

如今,邓金坤正全力推动“连城连史纸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未来,他有着更大的梦想:福建客家地区传统工艺生产竹纸的手工艺人联合起来,共同建设福建客家手工造纸文化长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