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东南视频 > 正文

龙岩故事之龙岩匠心:守护“纸中丝绸”的荣光

2018-02-06 20:33:16 李凌生 马悦 黄水林 陈析兴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凌生   我来说两句
70f5ce8d723649a49459c42e3e706540

 

东南网龙岩2月7日讯(记者 李凌生 马悦 通讯员 黄水林 陈析兴)对49岁的邓金坤来说,连城丰头村姑田溪旁这条石砌的小路,不仅是他常年散步的所在,更是他人生和事业的起点。

从路边弯弯曲曲绵延到山谷,小溪旁星星点点分布着十几个碓寮的遗址。溪中清康熙年间修建的石坝,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当年,邓金坤的先祖们就是在这里拦水修渠、开坊建寮,生产闻名天下的连史纸。

据历史文化学者、中共龙岩市委党校副教授俞如先考证,姑田造纸业起于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彼时,姑田的蒋少林“前往闽北邵武纸厂学造纸,前后历时9年,‘掌握了手工造纸的蒸煮竹丝、天然漂白、打浆方法,以及造纸、烘干等工艺全过程。’学成归来后,蒋少林在家乡姑田自家纸槽加以精进和运用”。蒋少林对“生料黄纸”进行革新和改进,生产的“白料纸”供不应求,由此开启了姑田造纸业的发展与繁荣。

连史纸制作工艺复杂、精湛,需七十二道工艺方能做成。又因其“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防虫耐热、着墨鲜明、吸水易干的独特品质,也被誉为“纸中丝绸”。邓金坤的家中至今收藏着清朝时期的地契,这张在连史纸上书写的雍正年间的地契,至今纸张完整、字迹清晰。据《福建印书史》记载,清代顺治年间“连史纸”就名满京华,就连奏本纸、科举考试用纸和官府榜文用纸等都采用连史纸。

大量的需求催生了产业的扩张。到清朝乾嘉时期,姑田造纸达到鼎盛,400多人口的村镇就有36个纸槽。民国时期更是增加到480多个纸槽,年产10万担纸,从业人员1万多人,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销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相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姑田以造纸行业著称于世。由于当时造纸大量的原料通过阳光晒干或晾干,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竹丝原料呈现出一片片金黄色的光芒,当地曾得名“金姑田”。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