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正文

龙岩故事之福建日报龙岩全媒体新闻中心

2018-01-10 09:38: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有一种情怀叫执着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杰

张杰在梅花山步云乡桂和村采访。

这是2018年的第10天,也是新一期《福建日报·龙岩观察》呱呱坠地的日子。走过春夏秋冬,恍若一瞬间,我们已然走到了第35期。

此时此刻,水瘦山寒的闽西正从一场并不多见的寒流中走出来,云开雨收,气温回升,时隐时现的阳光洒在每一个刚刚经历了漫长阴霾的人的脸上,温暖着严冬中每一个蛰伏已久的灵魂。

此时此刻,我们的团队仍然一如平常地行走在路上:红色才溪光荣的革命历史,正在跃动的笔尖化为汩汩流淌的文字;连城偏远山村打锡人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与执着,正成为摄像机镜头中真实、生动的记录……

与打锡人坚守传统、守望乡土的执着相比,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种执着?在新闻理想几近成为奢侈品、传统媒体冬天似乎依然无尽的当下,我们这个成员只有个位数的团队,正用实际行动、融合之举诠释着这么一句话:有一种情怀叫执着。

在这个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传媒生态同样面临急剧变化,媒体融合成为业内很久以来的关键词。即使偏居闽西一隅,我们仍然能够分明地感觉到这种变化:翻报纸的人少了,看手机的低头族多了;阅读文字的人少了,浏览视频的人多了……移动互联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更引发深刻的传媒变局。

但变化归变化,内容为王的新闻法则、读者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以及我们之于新闻的初心却依然没有变化,顺势而为、大胆拥抱媒体融合当是不二之选。

于是,在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充满生机的4月,在这块有着“干革命走前头、抓生产争上游”的红色土地上,就有了我们这个步履蹒跚但却坚定的全媒体团队扬帆起航;于是,在我们已经习惯阅读文字、图片数十载的报纸上,破天荒地有了可以通过扫码观看的视频;于是,在遇到重大题材策划或突发事件时,就有了报纸、网站、微信、微博以文、图、视频、音频等形式全媒体呈现的立体式、全方位报道……我们用稚嫩却一往无前的媒体融合为2017年作了最好的注脚。

融合之外,情怀尤甚。无论是古田会址里的触摸历史,还是松毛岭上的追忆峥嵘;无论是太平间里的夤夜采访,还是梅花山腹地的披荆斩棘;无论是贫困户家里的同喜同悲,还是项目现场的爬高上低,我们这个基本由90后组成的团队,用汗水和心血凝结成一句话:有一种情怀叫执着。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如期而至。回望2017,初心不忘,执着依旧。站在春天的门槛展望2018年,让我们用情怀照亮前路,用奋斗书写新征程,拥抱新时代。

走在“全媒体”路上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阙小琴

阙小琴(右)在永定洪山采访石板材整治。

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福建日报居然做了加法,推出了《龙岩观察》周刊,这是在挑战新兴媒体吗?不!这是福建日报在转型实践中新开发的一块试验田,是传统媒体在融合路上打通报、网、端、微的初尝试。也因此,诞生了龙岩记者站全媒体新闻中心。试验结果如何?2017年推出的34期《龙岩观察》便是我们团队交出的答卷。

作为龙岩全媒体新闻中心的一员,我倍感幸运,因为我已走在了“全媒体”的路上。这里不仅给了我一个广阔的舞台,更是让我一路get到的技能有了用武之地。

走在“全媒体”路上,我的技能更加“实用”了。相对于以前的工作,如今我的工作更“杂”了:要写得了新闻、拍得了图片、做得了专题、耍得了段子……以此看来,我应该勉强算得上是个“全媒体记者”吧!也许业务都不算精,但是基本都“通”了。

全媒体记者要敢于“跨界”。我大学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后几年间,我先后在电视台、报社工作过,并最终在东南网落脚,随后被外派到龙岩市委文明办,那里有一个“小摊子”需要我“日日打扫”,虽然工作琐碎,但这一经历却补上了我在新媒体运用等方面的短板。这些工作经历助我完成了初期“转型”,而融合后的全媒体新闻中心给了我施展技能的舞台,我所学技能在这里均不至于荒废。

走在“全媒体”路上,我的作品更有“深度”了。无论媒体怎么发展,无论形式怎么变化,对于新闻而言,内容始终是“根”,《龙岩观察》便是抓住了这个“根”,并同时在深度报道、视频报道、红色文化、评论方面同步发力。而这也使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发声,比如《岩说》栏目,不仅让我通过评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通过一次次的撰写与修改文章,也让我的文笔与思想得到双提升。

走在“全媒体”路上,我和队友更懂“合作”了。在全媒体时代,必须打破单兵作战模式,靠团队合作去谋取共赢,这才是全媒体的威力所在。相对于当地电视台、报社,我们仅是一个记者站,人员、资金、场所有限,但通过“精准”用人,团队中有分工,分工中有合作,使得“人尽其才”。比如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同事邱妤除了做好采访,还承担了微信编辑工作,而视频拍摄方面,同事李凌生与马悦这组“黄金搭档”让人佩服,他们克服诸多困难,全力做好了视频报道,让《龙岩观察》更加出彩。

2017,我很幸运地走在了“全媒体”的路上,这要感谢报社上下对我的包容、关爱和支持;2018,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幸运持续,让我的“全媒体”路越走越宽!

2018,梦开始处再出发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悦 李凌生

马悦、李凌生(左一、左二)在采访中。

自《福建日报·龙岩观察》创刊至今,已经过去了8个多月。作为摄像记者,在这八个月中,我们共拍摄制作了50部视频,拍摄了超过1000G的素材。每周下乡两三天,剪辑两三天是常态,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下乡15天。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摄像是体力活,以至于前些日子同事问我哪个专业和摄像比较对口,我脱口而出:体育。扛着一台专业摄像机,一台铝合金摄像三脚架,一台相机再加上若干周边设备走上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山路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前往新闻现场,我们风雨无阻。去年“6·2”暴雨袭击龙岩,我们穿上救生衣,带上头盔便冲往连城莒溪桥塌路断的受灾现场……面对危险,我们会做最好的防护,但是我们不会后退。虽然有资料图,虽然有可以联系上的通讯员,但我们还是选择自己去现场采访,因为我们希望,通过传达我们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和读者获得心与心的沟通。做记者最怕假新闻,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因为一时偷懒而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当新闻发出去,失信于读者,这是我们最不愿做的,所以我们尽最大的能力前往实地采访,最大程度地尊重读者。

回看这一年,我们最想对大家说的还是感谢。首先感谢广大通讯员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大量的线索素材和采访帮助;其次要感谢采访对象的积极配合,全媒体采访和文字采访不同,需要占用采访对象的大量时间,而且经常是从早上一直拍到晚上,深夜还要进行访谈。因此采访对象的积极配合,使我们备受感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读者朋友,每次作品发布后,看到后台浏览量从“0”慢慢到五位数再到六位数甚至更多的时候,我们总能感受到在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大家对我们的支持,透过冷冰冰的屏幕传过来的是满满的温情,而你们的关注正是支持我们继续努力的强大动力。

经常拿摄像机的手,习惯了用镜头来表达,写下此文的时候已然写不出华丽的语句也用不出传神的修辞,但请相信这段朴实的文字源自我心,万不敢有敷衍各位读者之意。

2017,感谢有您;2018,梦开始处再出发。

感悟峥嵘岁月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妤

邱妤(右)在海德馨公司采访。

闽西红土地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思想,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获得“红旗不倒”的美誉,在中国革命史上铸就了伟大丰碑。在这块红土地上,闽西四大暴动、红四军入闽、新泉整训、古田会议等等,许多革命前辈曾经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记者每次走进这些红色遗址采访,听当地人讲述过去的故事,追寻当年的红色记忆,都备受感动。2017年,在采访闽西许多红色旧址群时,无论是采访闽西红色文化的研究者,还是采访当年历史的见证者或是亲历者的后人,他们用生动的话语向我们勾勒当年的峥嵘岁月时,让记者感觉这些历史的写照,能够让人找回对历史的崇敬。

有次采访让记者印象深刻,那是在采访报道上杭红军标语时,遗址上的红军标语歌在当地仍然还有会唱的老人。这位老人住在红军驻扎地的隔壁,当年听红军唱的歌,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时不时还会自己哼唱。据当地人介绍,为了让更多人去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老人年轻时经常会在当地唱红军歌给大家听。而在长汀,红军后代、老共产党员钟宜龙每年清明都和村里的红军后代一起祭扫英烈,已经坚持60多年……

历史不会因为时代的远去而消失,更不会因为时代的变革而被忘记。今天,我们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与传播者,应该通过手中的笔让更多人了解过去的历史,也让革命精神在时代的变革中历久弥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