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红色闽西 > 正文

新泉工农妇女夜校:妇女解放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2017-12-13 09:29:50 阙小琴 黄水林 陈析兴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戴敏   我来说两句

 

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旧址——张家祠

东南网龙岩12月13日讯(记者 阙小琴 通讯员 黄水林 陈析兴 文/图)新泉镇是连城县的南大门,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要冲,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红四军先后三次来到这里,开展了一系列伟大的革命活动:组建了红四军第四纵队;领导和配合新泉人民发动了震撼闽西的连南十三乡农民暴动,帮助连城县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连南区革命委员会;开展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正规的政治、军事整训(史称“新泉整训”),为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胜利召开和人民军队建设纲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0年联合汀杭边区,成立新泉县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第一所妇女学校——新泉工农妇女夜校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办的。

“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是妇女解放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耀着工农妇女前进的航程,为天下妇女的翻身解放树立了一面旗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吕东征在《从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看苏区妇女地位的变化》一文中,对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为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赞誉?12月2日至3日,记者前往新泉镇新泉村了解这所妇女学校背后的故事。

创办夜校,打破“女不入校”老观念

张家祠,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旧址。正中央摆放着一个黑板,数张桌椅很显眼,这就是记者首次步入祠堂看到的景象,看似简陋,却是当年无数妇女改变命运的地方。

1929年6月,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二次进驻新泉休整期间,深入群众进行社会调查,当他了解到大多数新泉妇女没文化,还没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就亲自指示新泉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张瑞明、张育文等人要尽快创办一所工农妇女夜校,帮助妇女群众砸碎封建枷锁,冲破黑暗牢笼,在政治和文化上获得彻底解放。当年7月,中央苏区第一所妇女学校——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正式开班。“这不仅打破了当地‘女不入校’的老观念,更是让广大妇女接触到了进步思想。”新泉整训纪念馆馆长邹重庆说。

“因为我当时已能认一些字,所以我除了参加学习,动员组织姐妹们入学外,还跟邓德兰等兼任夜校的辅导员。”张素娥是张育文的妹妹,当时只有17周岁。根据她生前的文章《我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回忆,夜校开办之后深得当地妇女的欢迎,很快就由最初的十六七名学员发展到了100多人。“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的创办和发展,对连南各乡、村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她在文章中写道。

根据《新泉镇志》记载,夜校采用轮训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妇女骨干,学员培训结业后回到各村兴办妇女夜校和识字班。“我们丰图乡(应为‘村’)也开办了妇女夜校,由邓集金和我担任辅导员,负责识字教学。开始,参加学习的妇女不多,后经动员,学员人数增至三十多个。”邓德兰是张瑞明的妻子,她的回忆文章《火热的斗争 真挚的情谊》佐证了张素娥的说法,她在文中写道:“大家学习热情非常高,进步也很快,绝大部分学员后来都成了妇女骨干,成了革命的生力军。”

“1930年春,连南区苏维埃政府在新泉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妇女骨干培训班,学习结束后,这些骨干学员分散到连南区各个乡村先后兴办了18所夜校,发展学员700多人,极大地激发了妇女学习文化和参加革命的热情。”邹重庆说道。

上世纪70年代,张素娥给新泉少年儿童讲革命故事。(资料图)

投身革命,打造妇女解放新标杆

夜校结硕果,明灯照红心。通过夜校的学习,新泉广大劳动妇女不仅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也提高了政治觉悟,不少夜校学员还积极投身革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

1930年4月,连城赤卫独立第四团攻打连城,新泉妇女骨干训练班的杨主莲、李秋凤等8名妇女随军参战,贴标语、散传单、抢救伤员,仗打到哪里,她们就把宣传工作、救护工作做到哪里,被誉为“八女勇士”。根据《新泉镇志》记载,那一仗,有三位妇女血洒战场,另三位妇女被捕后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李秋凤、张生凤两人死里逃生后继续参加游击队。杨佛园也是“八女勇士”的一员,根据她生前回忆,她们八人都参加过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的学习培训。“由于在斗争中得到学习锻炼,我们不仅坚强了革命的斗志,而且也不断增长了斗争经验。”

从夜校走出的妇女学员还积极承担了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交通联络、运输茶饭、抬送伤员等任务。1932年,红军组织攻打漳州时,许多夜校学员就参加运送粮食、物资和军需弹药,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更多的妇女则是在后方从事农业生产、推动扩红。吕东征在《从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看苏区妇女地位的变化》中讲道:在青壮年男子大批上前线的情况下,劳动力十分缺乏……苏区妇女组织了犁田队、插秧队,掀起了消灭荒山、开垦荒山的热情。苏区妇女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除了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局面得到了缓和,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1972年,新泉公社东南大队工农妇女夜校合影。(资料图)

再掀高潮,妇女命运实现大转折

“上世纪70年代,新泉村恢复了工农妇女夜校,再次大规模组织学员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邹重庆说,这是距1929年夜校创办之后的又一次高潮,再次改变了当地妇女的命运。

“女人和男人一样同是人,一样分阶级……”12月3日,张家祠里再次热闹起来,上世纪70年代在夜校走出去的妇女再次相聚母校,一起重温当年夜校的学习生活。领读的是当年的学员老师黄发兰,今年已经62岁,1972年夜校复办时,她虽然还在初中念书,却已经是夜校的学员老师,“张素娥老师是我姑婆,她没空的时候,就让我帮忙教大家识字、唱歌跳舞。那时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大家很团结,为了学习风雨无阻”。

“妇女夜校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之后通过努力,我成为一名小学高级教师。”黄发兰说,夜校的经历影响了她的一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1975年,当地成立了二十余人的妇女夜校耕山队,白天大家在田里干活,晚上坚持学习,黄发兰在初中毕业之后,成为其中一名队员。1976年9月,她作为工农兵夜校学员被推荐到龙岩师范长汀分班,接受师范教育,两年之后她毕业成为一名教师。

“这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1978年,我还作为妇女夜校的代表参加了全国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1979年我被推选为国家干部,之后一直从事妇女工作直到退休。”张金妹也是妇女夜校的一名学员,“我们村里很重视妇女夜校工作,这次来参加聚会的妇女,当年基本都是没有文化的,是夜校让我们识了字,学了文化,改变了命运。”

12月3日,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旧址,原学员老师黄发兰与上世纪70年代妇女夜校学员重温识字课。

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妇女夜校培养出来的学员们都为当地妇女解放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79年4月,新泉工农妇女夜校被评为“省三八红旗集体”,同年9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我们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的学员们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对先进文化的执着追求,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力量,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努力把新泉工农妇女夜校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邹重庆说。

“我们的村民代表有三分之一是妇女,红色旅游、美食和温泉是我们当地的特色,在以特色为主的第三产业里,妇女更是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新泉村党支部书记张柏生表示,在新时期村里妇女紧跟时代跟党走,用实际行动传承夜校当年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泉豆腐是当地美食之一,如今不仅走出了新泉,更是走出了龙岩,走进了厦门。村民杨玉云就是靠着做豆腐发了家致了富。“2012年,我姐姐、姐夫在做豆腐,我过去帮忙,学会了这门手艺,回来之后我就教我丈夫,夫妻一起改行做豆腐。现在我们一天的营业额达到700~800元,龙岩很多美食店的豆腐都是我们供应的。”

自己家的生活过好了,杨玉云还不忘带动村民一起致富。邻居张炳明夫妻就是在她那里拜师学艺之后走上了致富路。“2015年,张炳明夫妻来我这里学做豆腐,我们都是毫无保留地教他们,现在他们的豆腐销路也很广,还卖到了厦门。”杨玉云开心地说。

今年5月,龙岩市各级妇联组织积极推进乡镇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和农村妇代会改建妇联工作,新泉村快速响应,在当月就完成了改革。新泉村妇联主席张仁兰告诉记者,村里有妇女1000余人,改革之后,她由妇代会主任升级为妇联主席,“改革之后,我们成立一个妇女主席团,除了我这个妇联主席,还有11个执委,以及20多位女性村民代表。现在我们为村民办事的底气更足了,带动大家发家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

记者手记

敢破敢立,当好新时代的“半边天”

采访那天,重返母校的新泉工农妇女夜校学员们用当地方言再次唱起了《妇女解放歌》《连南暴动十三乡》《望云草室红光闪》等当年脍炙人口的歌曲,这歌词记者虽然听不懂,但是这里面蕴含的深情却让人感慨良多: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了老妈妈,为何她们还能够这么有热情,这么有激情?

因为当年的教育不仅让广大妇女同胞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更使得她们挣脱了封建的枷锁,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为她们的人生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她们有了人生主动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半边天”。

相比当年,当下中国妇女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妇女“半边天”的作用更是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得到了凸显。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广大妇女同胞要以张素娥为榜样,以“八女勇士”为榜样,以广大妇女夜校的学员们为榜样,学习她们当年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学习她们敢破敢立的奋斗精神,更加全面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激发主动性、创造性,当好新时代的“半边天”。(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阙小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