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长汀县在大同镇、策武镇建设两个易地扶贫安置区,带有客家风格的房屋设计,廊亭、广场等完善的配套设施,让贫困户们直夸住得有颜面——
安置房,变身“样板房”

麻陂安置区颇具客家建筑风格。
东南网龙岩12月6日讯(记者 戴敏 通讯员 陈天长 江鹏 吴妞妞 文/图)连日来,连绵的阴雨增添了冬天的气息,长汀县麻陂安置区的丘观秀与其他老人们一同坐在廊亭里,轻松地聊着天。“自从搬到这里,就再也不用担心家里漏风漏雨咯。”丘观秀笑呵呵地说。今年6月,长汀县易地扶贫搬迁师福、麻陂两个集中安置区陆续交房。独具风格的房屋设计,完善的配套设施,入住新居的近500户贫困户十分满意这样的安置房。
精心规划,住得更体面
黑色的飞檐、翘角,雕画的围栏,走进位于策武镇的麻陂集中安置区,小区内十多栋客家建筑风格的楼宇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样的设计,既展现了我们客家建筑的文化特征,也给了贫困户一种家的感觉。”长汀县住房保障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刘智说。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切实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2016年,长汀县因户施策、精准施策,精心选址,在大同镇十里铺苗木场和策武镇德田农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师福、麻陂两个安置区项目,规划安置贫困户523户,2000多人。
刘智说,相关部门从交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最终选定了这两个安置区,“麻陂安置区距离城区6公里,北邻新规划建设的汀州医院,南邻长汀南站,西邻稀土工业园区,东邻正筹建的长汀一中高中部;师福安置区附近则有长汀县产业园区、长汀五中等”。
安置区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协会运作、多元投入、合作建房”的运作模式,统一规划、统一代建、分户安置。据麻陂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合作建房协会会长黄雪山介绍,政府引导自愿参加易地扶贫县级集中安置区的贫困户自主成立长汀县易地扶贫搬迁合作建房协会,由协会统一负责开展安置区建设过程中自主投资、合作建房及委托代建、资金自筹、委托建设等各项工作。同时,长汀县纪委对安置区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点穴式”专项督查,确保资金落到实处,惠及易地搬迁贫困户。
完善配套,生活更舒心
今年6月,两个集中安置区提前3个多月交房。“在套房户型上,根据不同家庭人口,设计了3种户型,贫困户可直接拎包入住。”黄雪山说。
“以前住的土坯房都几十年了,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就怕哪天房子塌了。”今年73岁的丘观秀是河田镇根溪村人,今年中秋节,老人一家高兴地搬进了新房,这里的环境让她不住地称赞:“这里好啊,有亭子和小广场,讲话的伴都多了。”
在安置区,除了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完善的配套设施也让人印象深刻。在建的幼儿园、公厕、垃圾中转站等,麻陂安置区的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还规划在小区后面建设后山公园,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刘智说。
目前,已有488户贫困户搬入这两个安置区,入住户盛赞这里为“别墅小区”。
长汀安置区的建设赢得了认可。省、市两场脱贫攻坚战役现场推进会在麻陂安置区召开;国家发改委、扶贫办、水利部及其他省市地区部门30多批次前来调研、考察;清华大学实习生也来了,到这里采风、写生推介安置“样板房”。
据了解,去年初以来,长汀通过分散、集中安置的方式,安排贫困人员实施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省下达该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8394人,经过努力,2016年至今实现造福工程扶贫搬迁9198人,超额完成搬迁任务。
就业培训,工作更安心
安居之后,不离乐业。为了实现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快致富”,长汀县在推动安置区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员转移就业上制定了完善计划。今年6月,长汀县人社局出台《关于麻陂师福两个集中安置区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员转移就业培训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提出要以提升扶贫对象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为首要任务,以就业援助、就业培训、产业促进、创业带动为手段,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做到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和服务100%全覆盖。
据统计,两个安置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共有623人,从今年6月起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突出以服务开发区企业集中转移就业为主攻方向。
据悉,培训根据目前长汀县主导产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实际,技能类培训侧重于“332”产业等第二产业工种需求技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第一产业从业技能和公益性岗位、互联网创业从业、保育员、月嫂等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从业技能培训科目。
目前,623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其中,培训后到企业就业的110人。师福安置区馆前籍贫困劳动力郑冬梅,通过培训后到长汀一纺织企业工作,就业后每月收入近4000元,而铁长籍省级贫困户劳动力丁长连,通过机械培训后入职,每月工资2450元。据统计,入职企业后的劳动力每人每月至少可获得2200元工资收入。
此外,自主创业、外出就业366人,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48人,灵活就业75人,其他方式就业2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