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正文

红色太拔:闽西苏区中心区域之一

2017-08-30 09:31:36 唐亚新 林斯乾 黄旭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院田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爱吾庐内藏标语 红色战线担重任

近日,记者跟随上杭县宣传、党史部门人员探访位于上杭与永定交界处的红色小镇太拔。

“这座名叫爱吾庐的红色文化遗址,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苏区时期,曾是院田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今年45岁的太拔镇院田村村委委员李书文是爱吾庐的主人。据其介绍,这一红色文化遗址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当成仓库堆放杂物,近年来随着当地党史部门的深入挖掘研究,这个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建筑也开始书写出越来越多的红色故事。

如今,爱吾庐大门上沿的墙体“乡苏维埃政府”的字样依旧清晰可辨。在其内墙上,记者看到了诸如“以阶级斗争来消灭军阀混战”“扩大红军十二军”“杭武县第三区第十七乡苏政府”等大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标语、口号。

“除了这些宣传革命的标语,红军考虑到当时群众识字率低的情况,还采用了画作等形式来进一步扩大红军和苏区的影响力。”太拔镇宣传统战委员、上杭县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迎春指着一幅写有“通行证”字样,并标有镰刀五角星等标识的简易画作告诉记者,根据当地党史部门的研究考证,这座古建筑也曾是红色交通线上一个颇为重要的站点。

据上杭县相关党史记载,1931年9月后,红色交通线经过太拔镇大地、张芬、院田等村,曾保护过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瞿秋白和陈云等众多我党领导人安全顺利进入中央苏区。

“我和肖桂昌骑着接周恩来时用过的马,在 (1931年)12月31日到达上杭县属的太拔,在那里有我们一个交通小站,是由红军军官学校抽调出来的同志负责的。我们就在太拔愉快地度过了1932年元旦。”根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负责人、时任闽西大站站长的李沛群回忆,到1931年底太拔已设有交通站。

在《关于中共中央交通局从上海到闽西苏区的交通路线情况》一文中,李沛群更为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形:1932年3月底4月初,中央来的几位同志蔡畅、邓颖超、陈综英、项德芬(项英妹妹)和其爱人余长生(当时在中央秘书处负责文书工作)都安全进入苏区。这时我们的交通路线也有所改变,即由桃坑—下金—中金—上金(即永定古木督)—丰稔—张芬—太拔—茶地—白砂—南阳—涂坊—元亭—河田—汀州—古城—瑞金。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 《上杭革命基点村简史》 一书,也进一步证实了这段历史:“苏区红色交通线由永定进入严坑后,沿着汤湖、寨头、太拔、茶地等线路进入瑞金等地。”

“作为红色交通线南方线上的重要一站,当时的太拔同样承担着护送来往的中央负责同志,加强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联系和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大作用。”李迎春认为,受限于党的隐蔽战线工作的高度机密和特殊性,目前关于红色交通线的文件和各类史料仍未能全部公开,但结合相关红色文物及相关党史资料来看,基本可以断定太拔为红色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吾庐、崇德楼亦是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遗址。

“关于太拔在红色交通线以及党史上的具体地位,仰赖于更多史料和实物的发掘,同时也需由上级党史部门来进一步帮助考证、核定。”李迎春说,但无论如何,这段红色历史不该被遗忘,相关的红色文物也值得保护。

事实上,这样的保护工作太拔也已开始开展。据介绍,今年6月,太拔当地邀请了省文物局相关专家对这些文物进行鉴定。最终专家们给出了“这些红色文物值得保护”的结论。目前,镇里在加快对红色文化保护的同时,也启动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代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崇德楼

扩苏区建兵工厂 太拔成重要基地

“目前,太拔镇尚存有代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该旧址位于太拔镇圩场,名为崇德楼,建于清代,砖木结构,楼房建筑,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迎春告诉记者,1933年10月代英县苏维埃政府即在此成立。

据当地党史记载,早在1929年7月,太拔人民便举行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暴动,迎接红四军入境。此后,太拔革命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1931年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布52号通知,决定解散杭武县第三区(即现太拔、溪口范围),成立直属区第三区。

“直属区第三区为闽西苏维埃政府直接管辖,与县级苏维埃政府同级,这是太拔苏区第一次设立的县级机构。”李迎春介绍说,到了1932年1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组织上重建了中共上杭县委员会,驻地在白砂、城关等地。5月,因敌人进攻,上杭苏区被分割为东南、西北两大块。为便于领导,中共上杭中心县委员会在太拔成立,方方为中心县委书记,领导两地的党组织。此后,县委机关驻地又先后搬至太拔罗坑、黄岩等地。

据《上杭人民革命史》记载,1933年7月,代英县驻地设在太拔集镇所在地。罗炳钦任代英县委书记。1935年6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根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指示,上杭县与代英县合并为杭代县军政委员会。1937年10月,在龙岩白砂召开的闽粤边区党代表会议撤销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闽粤赣边区省委,同时也撤销了杭代县军政委员会,把杭代县归并为上杭县,并恢复了上杭县委员会。

“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太拔深入开展经济建设、政权建设,红色交通线站点建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李迎春认为,无论是上杭中心县委还是代英县委,都是福建省委的直属县委,地位十分重要,发挥着稳定苏区、发展苏区的重要功能。太拔作为闽西地区稳定的革命根据地,也成为中央苏区时期闽西革命的中心区域之一。

据记载,1932年3月,福建省在长汀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革命政权得到巩固。随后福建军区在永定虎岗成立。

“当时,福建军区下辖3个军分区,其中第一军分区领导上杭、永定、龙岩的独立团、游击队,分区司令部设在太拔。”李迎春介绍说,与苏区建设几乎同步的,还有太拔红军兵工厂的建设。

据《上杭革命基点村简史》记载,1931年春,闽西红军兵工厂从永定虎岗搬到太拔鲜水坑岭里。当时兵工厂有军工人员100多人,修造枪和子弹,时达3年之久。至1934年春,兵工厂才撤离。此外,1932年前后,太拔黄岩老鸦山,也曾设立过兵工厂。“这些兵工厂的建立,为支援苏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李迎春说。

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 张强福 摄

深挖掘重传承 诗意山城迎八方客

“太拔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人甚至一些本地人也认为太拔没有红色文化。”李迎春告诉记者,革命战争年代,太拔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目前,当地有田垄里、溪子背等6个革命基点村,登记在册的烈士有301人。“近年来,当地通过利用党史资料、民间采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太拔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搜集整理,找准目标定位,并有意识地提升和扩大这一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李迎春说。

除了深度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品牌,太拔还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下足了功夫。

“为了更好地推介太拔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入心入脑,太拔从多个方面着手,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太拔镇党委书记何应锋介绍说,当地通过镇党委中心组学习、镇人大代表学习班、村主干培训班等形式,专题介绍太拔红色文化,让每一位在太拔工作生活的干部群众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当好红色文化宣传员;与此同时,通过在《上杭红色文化》杂志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刊发、传播太拔红色文化,提高太拔红色文化知名度。

“太拔红色文化的保护起步相对较晚,红色遗址的保护开发也受到产权、经费等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效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何应锋坦言,即使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这个距上杭县城38公里的山区小镇,“全力保护、深度挖掘、重视传承”红色文化的目标和动力不会减弱,而是进一步地持续与提升。

院田古村落成为福建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红色文化深挖掘重传承,经济步子同样未停歇。“作为传统的农业乡镇,近年来,太拔从优化产业结构下手,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并力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太拔镇镇长郭东亮介绍,目前太拔镇拥有国家级槐猪保种基地一个,茶叶加工厂2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3家,“儒溪槐猪”“儒溪茶叶”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已初步形成了以槐猪产业、茶产业和水果产业等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

与传统产业齐头并进的还有当地的文旅产业。2012年12月,太拔镇院田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9月,上杭县启动实施院田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项目,并列为全县重中之重项目。据上杭县旅游部门负责人介绍,上杭当地充分挖掘院田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好“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朦胧诗发祥地之一”的加法题,以打造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扎实做好景区文化与旅游发展规划,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诗意院田”品牌。

“院田村里保留了大小20多座古民居,其中有‘迎川至’‘奠攸居’等规模宏大的古民居12座,建筑历史均在两百年以上。”郭东亮介绍说,目前核心景区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实施了古民居的抢救性维修保护,现已完成8栋大型古民居和村口凌霄阁的抢救性维修保护工作,并对6栋古建筑申报文物保护。

2016年10月,院田朦胧诗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目前国内少有的朦胧诗展示馆。同一时间,老知青照片馆也开门迎客。馆内知青老照片、老物件的布展策划由厦门知青牵头并参与设计,充分发挥场馆的教育和存史功能。

“现如今,随着‘诗意院田’古村落知名度的持续提升,红色文化的不断深入挖掘,来这里度假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乡村面貌大为改观。”李书文说,当地统计数据显示,仅去年国庆节期间,这个小村庄便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亚新 通讯员 林斯乾 黄旭 文/图)

前方日志

红色遗址和史料该如何再保护挖掘

位于上杭县东南部,距县城38公里的太拔镇,无论是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差。与此同时,这座红色小镇原本具有较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红色文化保护、开发相对较晚,知名度不及上杭的大部分乡镇。所幸,随着红色文化保护工作的不断加速和深入,太拔当地在短时间内较为妥善地处理好了这些红色文物,并着力打造红色品牌。

财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弱的乡镇,该如何保护红色遗址,深度挖掘红色史料?太拔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太拔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苏区时期的代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崇德楼,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已经失管。近年来,在当地与县文物局、党史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崇德楼再度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妥善保护。

院田古村落内的爱吾庐亦是如此。在拥有诸多古建筑的院田村,爱吾庐原本不过是一座不起眼的普通百年老宅,也一直未被人重视。当得知屋内有大量红色标语后,镇里立即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对房屋进行重新定性。依据党史资料和房屋情况,确定其为苏区时期院田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也是红色交通线的一个站点。

事实上,对于红色遗址和红色文物的挖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以太拔为例,目前当地重要红色遗址均为私人产权,对其保护开发有一定困难。太拔镇从实际出发,首先做好红色遗址的保护工作,对房屋主人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做好保护工作,并妥善处置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情况,施行不同办法。比如对崇德楼,主要是维持房屋安全状态,不得随意拆除;对爱吾庐,主要是清理屋内杂物,消除安全隐患,方便专家研究和参观指导。目前,这两处重要革命遗址都比较完整,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亚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