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故事之我说脱贫:独手蜂农的“甜蜜事业”
2017-08-23 09:41:5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
刘成生告诉我,入社之前,他甚至连蜂箱都没见过,但是他坚信这条路能走通:武平生态优势突出,比较适合养蜂,而且养蜂投入少、风险低,最关键的是他的体力比较吃得消。更令他高兴的是,我们合作社与县残联达成协议,采取“三三制”优惠政策(县残联提供三分之一的补助,合作社扶持三分之一赊销款,蜂农自筹三分之一资金)帮助残疾人朋友解决创业启动资金问题,于是,他向同学借了2000元,抱回了第一批20个蜂箱开始新的创业。 养蜂不需要什么体力,但要有一定的技术。刘成生认真学习,一步一个脚印。他曾跟我说,自己清楚地记得,当初买第一本养蜂手册,付出12元钱时心痛的感觉。他住偏远山区,进县城的班车每天只有一趟,因此为了参加技术培训,他每次都是早上6点坐车出发,途中再转车,参加完下午的培训后,在合作社里住一晚,第二天才能回去。尽管交通不便,但他每次从不缺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成生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当年年底,刘成生卖蜂蜜获得1万多元的收入,事业慢慢走上正轨。然而,这些收入对于十几万元的负债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刘成生最大的愿望。 幸运的是,2016年以来,桃溪镇政府确定了针对刘成生的帮扶政策,给予他2000元扶贫资金的同时,还帮助他申请了3万元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各方的帮助,让刘成生更有信心。他一方面刻苦钻研育蜂技术,并投资种植乌桕树拓展蜜源,另一方面加强电商经营的学习。如今,刘成生的房前屋后已经养殖有100多箱蜜蜂,客厅摆满了各类蜂产品,最远的订单发到了辽宁,预计年收入可达5万~6万元。 到刘成生家走访时,我发现他和他母亲住在一座二层小楼里,而这座楼的第二层就是他养蜂之后“挣”出来的。洋畲村许多村民告诉我,由于生活有了起色,昔日沉默寡言的刘成生变得爱说笑了。他们还向我透露,这段时间,刘成生正和一位女士在交往。对此,刘成生笑笑说,那是他在外面打工时认识的。他说,建立一个家庭、生一个孩子,结束常年的单身生活,是他的下一个奋斗目标。 走出困境后,刘成生没有忘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2016年8月,刘成生联合15户农户(其中13户为贫困户)注册成立了“洋畲村养蜂合作社”,并在桃溪镇扶贫办的帮助下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合作社蜜蜂的规模可以达到400多箱,可以为贫困户提供近百箱蜂种,带动10余户农户脱贫。(钟亮生 口述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凌生 马悦 实习生 吴慧瑜 通讯员 钟茂富 整理)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