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红色闽西 > 正文

闽西公学:应时而生育英才

2017-06-21 10:15:40 李凌生 马悦 郑玲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百岁老红军谢毕真讲述“百日公学”

 

东南网龙岩6月21日讯(记者 李凌生 马悦 实习生 郑玲芳)在闽西红土地,有一段特殊的红色教育史。这段历史虽然短暂,但却对整个闽西地区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这段历史的,就是中共闽西地委(后改称龙岩地委)筹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闽西公学。

近日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现年101岁的原闽西公学副校长谢毕真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那段特殊的红色教育史。

谢毕真在讲述公学历史。马悦 摄

百岁老红军:谢毕真

谢毕真是武平县象洞乡人,出生于1916年。他初中毕业后回到老家当小学教师,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他很早就接触到各种进步思想,并慢慢走上了革命道路。1937年2月,谢毕真参加中共领导的“中华抗日义勇军”,之后在象洞乡成立抗日义勇军小组,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闽粤赣苏区坚持游击战。

作为久经考验的老党员,谢毕真一生坚持理想信念,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他的老家光彩村,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后侧的英烈芳名录上镌刻着谢毕真双亲的名字——谢才元、何银秀。

据《武平县志》记载:1946年2月1日至3日,国民党保安团和地方自卫队600余人,进攻杭武挺进大队驻地象洞铁钉岽、白石顶,游击队英勇奋战,击毙保安三团少校团副雷济,打死打伤50多名敌人。不甘失败的敌人恼羞成怒,在光彩村烧杀抢掠,向手无寸铁的革命家属、基点村群众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就在这场报复中,谢才元、何银秀夫妇作为革命家属不幸被捕,并被残酷杀害,时年均为55岁。双亲遇害后第8天,在广东梅县山区的谢毕真才得知父母罹难的噩耗,戎马倥偬的他顿足捶胸,望着家乡的方向三叩九拜、长跪不起。

带着满腔的愤怒和热血,谢毕真更加坚定地投入到革命和战斗之中。3年之后,全国陆续解放,他将革命的热情转移到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闽西公学第一期民政班师生留影(资料图片)

闽西公学应运而生

“刚刚解放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建立闽西公学就是为了培养大批建设人才。”谢毕真回忆说。

1949年9月1日,龙岩解放,中共闽西地委(后改称龙岩地委)进驻龙岩办公。面对闽西全面解放的新形势,地委有千头万绪的工作和问题,亟待安排解决。此时,地委面临一个突出而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干部十分缺乏,“各方面都需要干部人才,都向地委要人”。

9月上旬,地委书记范元辉主持召开会议,根据中央、华南分局和闽粤赣边区党委的指示,决定筹办一所干部学校——闽西公学,加紧培养各种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解决干部不足的问题。

经过筹备,闽西公学设立,范元辉任校长,谢毕真任副校长。9月14日,《闽西公学第一期招生简章》在地委机关报《新闽西报》刊发。招生简章明确:18岁以上有志投身革命、决心为人民服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历史清楚、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均可报考。

招生简章发出后,在当地反响热烈,尽管当时国民党胡琏、刘汝明等败军窜逃不久,各地土匪猖獗,社会仍不安定,交通也不方便,但许多知识青年仍突破重重困难,长途跋涉前来报考。当时计划招收300名学员,但到9月下旬报名达到高峰期,龙岩考区连同永定、上杭两考区报名者近千人。为了满足各县青年的愿望,学校把报名日期延长到10月15日。据统计,到10月上旬入学人数共计350余名。

“三结合”教育方针

招生工作完成后,闽西公学在原龙岩师范(今龙岩高级中学)所在地正式开班授课。

“第一期开设民政、民运、财经、文教、医务五个班,每班设班主任、指导员。”关于闽西公学的教学安排,谢毕真至今记忆犹新。

根据当时地委的指示,闽西公学确定了“三结合”教育工作方针,即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与劳动相结合。谢毕真记得,当时公学的政治氛围非常浓厚,“课堂上老师会引导学生对时政开展各种讨论”。

学员们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学员有时会分班分批开展义务劳动,参加生产活动,或帮助烈士军属干活等。许多学员还在街道办起了妇女夜校,边宣传党的各项政策,边教妇女学文化。

“三结合”的教育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准备迎接开国庆典的活动中,公学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政治气氛。出专刊、写标语、练舞蹈、练唱革命歌曲,学员们满怀激情地参与其中。

1949年10月1日,地委机关和龙岩县党政军数万人在中山公园举行大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闽西公学全体工作人员和学员手持彩旗参加大会和会后游行,富有特色的游行队伍吸引成千上万群众簇拥围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闽西公学校部全体工作人员合影(资料图片)

学成投身事业建设

三个月后,学员们陆续被派下乡,参加各县征粮和民主建政等工作。谢毕真说,当时交通不便,“除了长汀县可以通车外,其余各县都要步行前往”。

下乡后,学员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除征粮外,有的学员还协助建立区、乡政权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在长汀、武平、连城等县工作的学员,有的还配合部队剿匪。

他们身背背包,翻山越岭到各地走家串户宣传政策,组织群众,由于一些地区仍有土匪活动,他们的工作非常艰苦和惊险。其中,财经班指导员黄永飞带领10位学员在连城北团工作,一个傍晚,他们突然遭到一股土匪的袭击,危急之际,所幸驻在四堡的解放军赶到,及时击退了土匪。在武平工作的学员吴国民等人在永平区中队剿匪时,抓到一个化过装的土匪,受到当地领导的高度赞扬并获得奖励。学员林守都、薛伍、苏彩兴下乡期间,遭到土匪袭击,不幸牺牲。

谢毕真说,闽西公学学员绝大部分都表现良好。据当年在长汀县委工作的饶良新说:“正当我们工作十分艰巨而又十分需要干部的时候,地委及时派来50多位闽西公学学员,他们与部队官兵和转业干部互相配合,开展工作,表现得很不错,我们感到很满意。”

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

在征粮工作告一段落后,地委向各县发通知,要求闽西公学学员回校做鉴定。1950年4月,绝大部分学员都回到学校,进行工作和学习总结,少数人由于工作需要被所在县委留下,没有回校结业就在当地分配工作。对结业的学员,由地委组织部根据需要,分配到各县安排工作,少数留在地直单位。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地委的事情太多了。”谢毕真说,闽西公学第一期学习班结束后,原准备进行第二期招生,后来接到地委停办通知,于是随即办理结束工作,学校工作人员由地委组织部另行分配工作,部分同志转到地委干训班,轮训在职区乡干部。就这样,第一届闽西公学学员也成了最后一届学员。

“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次学习经历,对学员树立革命世界观、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打下较为牢靠的基础。”谢毕真说,学员在闽西公学接受的教育是深刻的,是终生难忘的,校友之间的革命友谊也很深,他们还自发成立了校友会。

采访的最后,谢毕真翻出一本泛黄的纪念册,他说:“校友会曾经每年都举行纪念活动,逢五逢十则举行较大规模的庆祝大会。”在闽西公学开办55周年纪念文集的序言中,谢毕真写道:“五十多年来,闽西公学的学员、干部、老师分布在全国各地,奋战在各条战线上,在党的领导下,大家都满怀革命激情,干起工作来,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青春,对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没有辜负党的期望。”

前方日志:

留住一段真实的历史

作为革命老区,龙岩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在对红色历史的挖掘中,除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战争史,有一段历史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创业史。

在笔者看来,这一段历史虽然短暂,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非常重要。正是这一段历史,真切地说明了新生的政权是如何受到人民的拥护,全面展现了脱胎换骨的中华民族如何团结一心、意气风发地建设新家园。

新中国创业史之所以重要,还因为研究和总结不够,使其成为红色历史的“短板”。如何鉴证这段历史?在不断思考探索中,笔者发现除了多方比对资料、查阅原始文档之外,寻访历史见证者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历史贵在翔实,翔实是历史的根,鉴往知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述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真实。因为是每个人的亲历,真实性更强,而把许许多多历史见证者的讲述综合起来,就是这个时代的印记。

作为老一辈革命家,谢毕真老人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也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无疑是我们研究红色历史的“活化石”,他的口述极其珍贵。闽西公学招生公告发出后,当地青年踊跃报名,300个名额短时间吸引近千人报名。在那个交通和通信非常不便、土匪仍然猖獗的年代,那是何等的欣喜和急切,才会让那么多热血青年翻山越岭、突破重重险阻奔向新生的政权!350余名学员受训3个月,全部下乡协助当地建设和剿匪,后来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人才,“三结合”的教育方针充满智慧、富有成效。在这些史实面前,怎能不感受到新中国的蓬勃生机和气势磅礴的历史进程呢?

只有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才能让人眼明心亮、豁然开朗。因此,对于广大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笔者真诚建议,应多多寻访身边历经沧桑的前辈。趁他们还没有离去,听他们亲口说一说当年的事情,留住那些真实的历史,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历史中寻求真理,在历史中砥砺前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