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文化 > 正文

“南国牡丹”迎来第二春 ——闽西汉剧复兴进行时

2017-05-24 09:54:05 戴敏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邱妤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24日讯(记者 戴敏)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是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和闽南部分地区,播及台湾、东南亚,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被誉为“南国牡丹”。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闽西汉剧久经繁荣。上世纪90年代以来,闽西汉剧陷入寒冰期,面临人才断层、市场萎缩等困境。2006年,闽西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龙岩频频出手,举措不断,为闽西汉剧创造新的发展契机。

“南国牡丹”迎来第二春

 ——闽西汉剧复兴进行时

《儒生外传》

百年汉剧面临危机

闽西汉剧已有近300年历史,它脱胎于外来剧种,自清代乾隆年间传入闽西,是吸收闽西客家方言和民间音乐,而逐步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剧种。20世纪30年代初定名为汉剧 ,20世纪50年代末为与湖北汉剧相区别,正式改称为闽西汉剧。除闽西外,泉州、漳州等地也对汉剧情有独钟。

《救裴》

陈汉煌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见证了闽西汉剧最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他从14岁开始学习闽西汉剧,至今已有57年。

在陈汉煌看来,闽西汉剧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还十分活跃。“群众基础好,懂戏人的多,每场演出都能吸引很多人到场观看。”陈汉煌说,当时娱乐活动还比较少,电视、电影等都还未出现,人们的主要文化活动就是看戏。当时,闽西汉剧很兴盛,甚至在同一个村里,还会出现两个剧团斗戏的热闹场面。

后来,随着电脑、手机、电视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活动选择也越来越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闽西汉剧进入低潮期。

“在多元化娱乐形式冲击下,汉剧市场急剧萎缩,演出减少,人才流失严重。”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主任刘佳柳说,传统汉剧面临人才断档、演出不稳定等困境。

由于历史原因,闽西汉剧的相关资料不多,尤其是现存剧本、唱本存量极少。更让刘佳柳烦恼的是,汉剧中导演、舞美、作曲等主创性人才稀缺,这对新剧目创作、老剧目复排造成很大影响,制约了剧目的扩展。

如今,闽西汉剧的观众主要是中老年人,而青少年观众群体较少,整个观众群体也呈现出断层的趋势。

《史碑鉴》

携手名校培养人才

针对闽西汉剧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2010年,汉剧传习中心在龙岩各地挑选学员,输送至北京,委托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进行培养,这是该校首次与地方剧院合作培养人才。

“学习的主要是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刘佳柳说,采取“4+2”学制,前四年在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学习,有武功、毯子功、身段、靶子等课程,并特设京剧剧目、昆剧剧目表演课,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后两年回到龙岩汉剧传习中心,接受由“京剧”向“汉剧”的转化和实践。

为避免人才流失,此次培养计划只招收龙岩本地的孩子。“初步海选2000至3000名,再由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组织专业老师,通过复试、面试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31个学员,当时最小的10岁,最大的14岁。”刘佳柳告诉记者,龙岩市政府很重视,并大力支持,承担这些学员每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基本开支。

2014年9月,学生回到龙岩实习,第一场汇报演出就给800多名现场观众带来了惊喜,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如今,这些学员已经演出上百场,渐渐脱去了当初的青涩。

回忆起北京求学经历,大家记忆犹新。清晨6:30开始上早功,日常学习结束后,开始晚功课,直到晚上8点。这群孩子知道,在他们身上的不仅是父母老师的期待,更承载着闽西汉剧传承的使命。

背负着传承家乡文化的使命,31名孩子在异乡刻苦学习。“第一年是最辛苦的,一是想家,二是练功很苦。”今年20岁的张夏雪回忆说,当时有个夜里,整个宿舍的女孩抱在一起哭。

学成归来的漳平男孩魏进鹏,如今是个一米八的“小鲜肉”,是最用功的学员之一,周末加课是家常便饭。“真的很喜欢这个事业,没事时就爱哼两句。”魏进鹏说。

2016年7月,31名学员正式毕业。令人欣喜的是,其中9名学员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地方戏曲班,继续为期4年的本科深造。“还有3名学员也在准备考试,目前专业成绩已经通过,就等待6月份的高考了。”刘佳柳说。

从专业零基础到唱念做打样样行,从一张白纸到身怀技艺,7年间,这群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完成了一次蜕变,将慢慢扛起闽西汉剧的传承大旗。

《三拜花堂》

培育更多受众群体

除了培养人才,缓解闽西汉剧人才断档问题,有关部门还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汉剧的受众基础,改变观众老龄化的现况。

自2013年起,我省以政府购买演出的形式,鼓励、扶持地方非遗剧团开展 “文化惠民·周周有戏”公益演出。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每年都组织演出上百场,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知道闽西汉剧。这一点,魏进鹏深有感触:“举个例子,以前打车到汉剧团,没人知道,现在一说都清楚在哪了。”

《红翎子草鞋》

从2014年底至今,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分时段开展“闽西汉剧进校园”巡回演出活动,足迹遍及全市各县(市、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及高等院校。

“这些演出培养了一大批汉剧观众,年轻观众越来越多。”张夏雪说,“以前在剧场只能看到中老年观众,如今就不一样了,年轻面孔逐渐增多。”

数百年来,闽西汉剧的传承发展,靠的是代代艺人的师带徒、团带班、口耳相传,后来是艺校的培养。

眼下,抢救、记录、出版闽西汉剧文献资料的工作也在进行中。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已组织人员编撰出版《闽西汉剧丛书》,内容涵盖剧本、表演、历史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