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日报讯(记者 何志溪)历时三年余,百余名两岸专家学者参与的百集电视《客韵》,终于在2017年2月在龙台两地顺利播完。这是闽西对台文化交流史上一部参与面最广、摄制时间最长、涉及题材最广泛、研究探讨最深入、集数最多、在两岸播出时间最长、文化交流效果奇好的一部大型客家传统文化文献电视片。
参与拍摄人员面广水平高
该片由龙岩电视台和台湾龙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整部电视每集由台湾1位、我市2位专家学者参与访谈拍摄,台湾和我市各一位节目主持人主持访谈。两岸摄制人员都近30人。大陆参与访谈的有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省委统战部闽西客家研究基地、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与建设办公室、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各有关“非遗”的传习中心和相关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两岸参与访谈者共达300人次、110余位人员,其中大部分是两岸的博士、教授、专家、著名艺人,以及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等。
摄制时间长达三年
该片在2013年初即开始筹备,当年11月正式开机。一方面龙岩电视台客语部记者以三年时间跋山涉水、顶炎阳踏积雪,足迹遍及闽西客家五县(区)甚至广东梅州地区,先行拍下400余部各类外景短片;一方面,每季度一次,两岸专家和摄制人员集中龙岩演播厅拍摄专家访谈交流。直到2017年2月龙岩电视台的最后播出,历时三年多。
涉及题材面广
《客韵》一百集,把客家文化分解成客家信仰、礼俗、建筑、美食等六个大题,然后再分成100个专题。如客家艺文就分成了客家船灯、山歌、舞狮、楹联、武术等20个专题。《客韵》几乎涵盖了闽西客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部集客家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文献。且其中许多镜头,是正在消失、今已无法再拍到的镜头,为后代留下了回眸、研究及文艺创作参考等的珍贵视觉形象资料,为人们记得住乡愁和给子孙以历史启迪提供了载体。
在两岸播出时间最长
《客韵》制作完成后首先在台湾播出。从2013年12月开始,一直到2016年底,三年多时间,有10个台湾电视台先后播出千余集次,受众面涵盖了台湾的绝大部分地区。之后才在龙岩播出。龙岩台在2015和2016年整个春节先后播出客家的习俗、艺文、建筑等,到2017年的春节期间,播出了最后的《客家美食》20集。到目前为止,《客韵》已在两岸播出达1100余集次、825个小时。
文化交流效果奇好
由于两岸专家现场研讨交流细致深入,加上动态形象的外景短片,在两岸观众面前形象展现了各种客家传统文化的真实面目,对比了两岸异同,播出后两岸都好评连连;访谈中的介绍探讨,又激发了两岸进一步交流的期待。如谈到下洋牛肉丸,便谈到新竹城隍庙贡丸;谈到湖坑作大福,便谈到台湾义民祭;谈到上杭槐猪,便谈到台湾万峦猪脚;谈到上杭五枚拳,便谈到台湾龙狮武术等。进而又探讨今后两岸进一步相互借鉴的可能性。
大批龙台专家的参与,为扩大两岸进一步接触交流打下了基础。如台湾《全球客家邮报》,社长李纯恩也是被邀请的《客韵》访谈专家。他返台后,大陆专家的文章便开始见诸该报版面,该报也开始出现在许多大陆读者手中;在海峡两岸颇具影响的《环球客家》杂志执行总编张胜本也是访谈专家之一,经台方主持人泰龙牵线搭桥,与台湾客家商会签订了协议, “《环球客家》杂志社台湾编辑部” 便于2015年11月在台正式挂牌,该杂志在台发行数也从每期300多份猛增至近1000份,涵盖了全台585家图书馆及数十家研究机构、客家社团……
我们深信,《客韵》产生的后续效应,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继续不断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