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龙岩频道 > 正文

关爱弱势群体 情暖龙岩“麻风村”

2017-01-22 22:19:22 李凌生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马悦   我来说两句


慰问活动现场

东南网1月22日龙岩讯(本网记者 李凌生)离过年还有一个星期,1月20日上午,“村长”老钟早早就忙活了起来。搬凳子、拉横幅、立板子……做完准备工作后,他们就在房前的一块空地上等候着。

10点刚过,几辆小车陆续驶进“村口”,老钟和几个村民于是燃起鞭炮,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车子刚停稳,一群身着红白马甲的“客人”走了下来。说是“客人”,其实老钟和“村民”们已经对他们相当熟悉。每年到这个时候,他们都会定期来拜访,带上一些“年货”和过年“红包”。

这里是武平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因为集中居住着全市的麻风病治愈者,也被世人称为“麻风村”。当天,由龙岩市红十字会和龙岩市中小企业发展商会共同主办的“迎新春,关爱麻风病康复病人慰问活动”在此举行。

这次走访,红会人员和其他爱心人士为“村民”带来整整一车的食用油、大米、果脯和衣物等慰问品。老钟来回走着,喜悦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合影时,他特意把其中一块贴了红纸的板子挪到醒目的位置,上面写着“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


“麻风村”内的“村民”

据了解,“麻风村”建于1958年,最多时曾经收治过龙岩全市范围180多个麻风病患者。后来,随着大批患者被治愈回家,这里渐渐留下一些肢体残疾或无家可归的康复者。由于肢体畸残、年老体衰和受社会歧视等原因,这里的“村民”逐渐沦为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即将63岁的童老伯是永定人,他于2000年被转移到这里“疗养”。他告诉记者,他在自己34岁的时候得了麻风病,落下部分肢体残疾。虽然经过4年治疗基本康复,然而从此,在家务农的他受到各种歧视,不仅无法成家,而且建新房也屡遭当地村民刁难。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他来到这里生活。

“大家互相帮助,政府每个月都有补助,条件比家里更好”,在童老伯的房间,记者看到桌椅、电视、电扇等基本家具一应俱全,靠门的一侧还放着一部摩托车。他说,因为已经没有传染性,“麻风村”的村民可以自由进出村子,手脚还比较利索的他经常就骑着车到镇上、城里逛街、买东西。

空地的一角,老钟和工作人员在分发衣物,几个村民围在一个身着白大褂的医生周围,说说笑笑。这位龙岩市皮肤病防治院的专职医生姓蓝,自从2005年来到这里成为麻风病防治工作者,他就逐渐成为“村民”的老朋友。

“当时这里有28个人,后来一些人年老患病去世,现在剩下23个”,谈到初入“麻风村”的情形,蓝医生有些落寞。他说,现在麻风病已经基本消灭,即使有新发现,也是在院外就可以轻松治疗,所以十几年间不得已被转移进“麻风村”的只有两例年老患者。从医学进步和全民健康角度来看,这是极大的好事,然而,眼睁睁看着“老朋友”一个个离去,看着这个群体日渐凋零,蓝医生心里并不好受。

“路面硬化、线路改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电器使用……”,对于这些年“麻风村”物质条件的改善,蓝医生深有感触。他说,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村民”们基本生活是可以保证了,但需要更多精神上的慰藉。

对于蓝医生的观点,龙岩市皮肤病防治院院长林仲法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因为身体肢体畸残,“村民”受到的歧视仍然比较严重,因此每年除了红会、卫生和民政等政府部门和机构的走访慰问外,其他社会组织或家属的走访看望毕竟还是太少。他呼吁,社会各界应该也给这类“孤寡老人”少一些歧视,多一些人文关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