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关于制定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www.fjsen.com 2015-11-26 09:34:49 来源:闽西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七)提升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协调发展 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彰显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 28.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重点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以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控工作。深入开展九龙江、闽江、汀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中心城市内河整治力度,推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实施“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和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按照“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要求,进一步总结提升“长汀经验”、打造“长汀足迹”,加大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力度,加强植树育林,提高森林质量,强化水源地保护和治理,到2020年全市水土流失率控制在6%左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整治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生态功能区、生态带保护和建设。 29.打造低碳城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进节地、节水、节材工作,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打造节约型社会。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和统计监督体制,推进节能由工业节能向交通、建筑、居家生活等领域延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产业,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打造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 30.完善支撑体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生态红线管控监督、协调和考核机制。制定实施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大幅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加强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制度落实。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治理模式,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探索水权交易市场化运作,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县、乡(镇)基层环保能力建设,加强生态法制宣传教育。 (八)健全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1.深化精准扶贫。组织实施《长(汀)连(城)武(平)扶贫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2015-2020年)》,积极探索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路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分类施策,深化生存救助、就业辅助、生产扶持、住房建助、医疗援助、就学资助、科技帮扶、社会捐助、结对扶助“九到户”举措。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三位一体的综合措施,确保精准帮扶到村。实施电商扶贫、产业富民、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三大工程,构建精准扶贫平台。继续加大对革命基点村、少数民族乡村的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加强贫困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金融扶持,拓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小额信贷发放模式,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农户林业小额贷款投放。 32.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通乡镇、建制村公路提级改造和县乡路网连通完善,加强主干道连接点建设,促进县际、乡村公路网结构优化升级,改善贫困村路网状况,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整体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水平,提高电网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大对贫困村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与建设的支持力度,全面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满足“互联网+”发展需要。 (九)增进民生福祉,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3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城乡、县域、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问题。推进中心城市优质资源向周边县域辐射延伸。推动非户籍常住人口与当地城乡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长效机制,优先安排预算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广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在新建公共服务项目中,逐步增加使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比例。 34.提升教育发展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力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际、城乡、校际差距。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政策和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快建设与龙岩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龙岩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支持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以工科为主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争取把龙岩技师学院纳入高校序列。提前谋划适应全面放开两孩的教育资源配置。强化规划调控、优先建设,统筹推进市、县中心城区基础教育配套项目与片区开发。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推进城区校际和城乡教师交流。深化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完善民办教育公共财政补贴、购买服务和奖励激励制度。扶持特殊教育发展。 35.推进健康龙岩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人民体质,建设健康龙岩。加快推进国家深化医改试点城市建设,稳妥推进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及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和财政补贴水平的“三合一”机制。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加快完善医院基础设施和关键设备配置,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互联网+分级诊疗”,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构建分级诊疗新模式。推广提升基层医改“长汀模式”,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健全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防治能力。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兴办专科医院,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保持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稳定。完善基本药品采购机制,确保用药安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社会性别平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探索建立体育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冠军摇篮”优势,进一步提升举重、羽毛球、蹦床、射击等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汀江水上运动、棒球、自行车运动等具有闽西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等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权益,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慈善、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 36.推动更高质量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与提升质量并重、创业带动与促进就业并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为基础,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符合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体系,开展困难群体、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劳动力。加快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建立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等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7.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落实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健全工资支付和保障机制,预防和打击欠薪行为。 38.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走向人员全覆盖。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协调的联动机制。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一体化和基本医保制度全市统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相互补充和衔接发展。提升“三农”综合保险水平,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大力发展信用、责任、意外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提高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增强基金统筹共济功能。推行以公租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均衡发展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