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龙岩频道> 文化> 正文

漳平奇和洞填补中国东南区域史前文化空白

www.fjsen.com 2015-07-17 10:34:43 钟丽琳 廖雪榕 来源:闽西日报  我来说两句

通过现代科技复原的Ⅲ号头骨

漳平有座奇和洞,位于象湖镇灶头村东4公里处。这座原本不起眼的山洞,因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而出现了“大逆袭”:这里竟是距今1.7万至7000年前先民曾经栖居的地方。

该洞出土的一具男性头颅骨,是迄今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经过国内外考古界权威专家论证,该发现被认定为填补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研究的空白。7月15日,记者采访了此次考古发掘队的项目负责人、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兼市文物局局长李史明,一起还原史前一万年漳平先民们的生活环境及生活面貌。

“北有山顶洞,南有奇和洞”

2008年秋,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了奇和洞,在洞内晚更新世地层中(约距今6万年前)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之后,由福建省博物院、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在漳平市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对该洞进行多次考古发掘。在主洞洞厅中部的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打制和磨制石器、磨制骨器、艺术饰品、陶器及人骨材料等。经过碳十四的检测,文化层的年代距今1.7万至7000年前。

“从出土的史前人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及疑似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面、新石器时代早期建筑遗迹等材料来看,表现出了奇和洞古人们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痕迹”,李史明说,这些发现填补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区域史前文化的空白,对研究远古人群在该地区的体质演化、生存状态,对探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人类技术发展与生计模式的转变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奇和洞的发现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研究价值被界内誉为“北有山顶洞,南有奇和洞”。

出土的奇和洞Ⅲ号头骨

9500年前的古人为现代人“定型”

一万年前的古人是长什么模样?2011年在文化层的第三层,考古队发现了三个人体遗骸,分别是一个幼儿头骨残片(奇和洞Ⅰ号)、一成年女性破碎的头骨碎片及部分头后骨(奇和洞Ⅱ号),个体较为完整的男性头骨及其下颌骨(奇和洞Ⅲ号),这分别代表了生活在奇和洞三个时期的居民,从提取的人骨骼样本的测年结果显示奇和洞人的年代距今9500年左右,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迄今为止,距今1万年左右的保存较好的人骨材料非常罕见,目前只有广西柳江大龙潭鲤鱼嘴、北京东胡林人和广西桂林甑皮岩等几处,而奇和洞发现的人体遗骸是目前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骸,为探讨华南地区全新世早期人类体质特征及更新世晚期向新石器时期转换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中国社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跟其他专家研究发现,奇和洞Ⅲ号是一位35岁左右的中年男性,他的体质特征充分具备了现代人头骨的绝大部分形态特征,如骨壁较薄、眉间不突出、鼻梁低矮、颧骨大而突出、上面扁平、下颌纤细等,不过他同时还保留了部分原始特征,如头很长、颅容量较大。”李史明说,我国新石器境内的古代居民同属于蒙古人种类型,但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又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类型,如长江以南的居民表现为宽的鼻部和较矮的上面部,而长江以北的居民表现为较高的上面部和较高的眶部。“而奇和洞Ⅲ号头骨的形态兼具有南、北方居民及更新世晚期人类的混合特点,面部高而狭窄、中眶型、鼻骨宽阔而低矮、颅骨长而大,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头骨的变异较大,这可能是过渡时期人类的一个表现特点。”

古人制作的装饰品,那时已注重美感。

牙病严重,农耕为生

在万余年的时光长河里,从出土的动物遗骨可看出,漳平当地环境发生了几度变化。

距今6万年以前,漳平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原始森林茂盛,生态环境优良,动物种类繁多,林中有黑熊出没,林下有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在行走;而1.8万年前,全球处在末次冰期高峰阶段,高纬度地区寒气逼人,福建气候也随之变得干凉。到了距今1.6万至1.3万年前,末次冰期高峰过后,环境改善,森林小幅恢复,动物以小型为主,为蝙蝠类、鼠类和为数不多的食肉类和偶蹄类为主,干凉的气候迫使第一期先民来到奇和洞,并依靠石质工具挖掘块根和茎叶为食,偶尔捕捉小型动物。

距今1.3万至1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原始森林逐步恢复,动物种类增多。在奇和洞居住的第二期先民依靠磨制工具除了采集块根茎叶为食外,也捕捉猎杀动物,这时他们开始农耕,种植谷物和驯养猪狗,过着相对稳定的洞居生活。

再后来,距今1万至7000年,全球进入气候最佳时期,生活环境全面恢复,脊椎动物兴盛,大小体型哺乳动物增多,出现了鱼类、蛇、鳖、龟等爬行类、鸟禽类以及螺、蚌、河蟹等,第三期奇和洞先民们农耕、打猎、并去河里捉鱼、捞螺食用,食物来源丰富,生活丰衣足食。

但是,从出土人体遗骸来看,当时漳平的先民们牙齿磨耗厉害、龋齿病严重。不过,专家称,食肉不是让古人牙病严重的原因。古人类龋病基本都发现在植食性或杂食性为主的牙齿标本中。奇和洞人上颌、下颌牙齿龋病严重可看出,当时漳平的先民们已经知道储存粮食,推测当时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农耕为主。

随后的距今7000年前,这里区域性地壳上升,降水增强,洞顶岩块坍塌,泥沙渐渐掩盖居住面,终结了先民在奇和洞的居住历史。

(闽西日报记者 钟丽琳 实习生 廖雪榕 文/图)

 

责任编辑:苏琳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