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健康度夏 清凉温馨一夏
www.fjsen.com 2014-07-08 10:39:35 来源:闽西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 汗珠“爬”满肩背,电风扇一个劲地“摇头”,空调不停地“工作”,这些是夏天常见的情景。即便有雨,雨后温度会降一些,但还是让人不禁想起“热风吹雨洒江天”的名句。 夏天该怎么过?这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果你忽视它,那么你有可能吃到苦果;如果你重视它,那么你将享受那份美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像拥抱春天一样去拥抱这个夏天吧。 祖孙俩,互驱热 6日上午,在岩城登高山南公园纳凉点,刚健完身的一位老人为小孙女擦拭汗珠,小女孩则为老人扇风驱热,现场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据悉,目前龙岩中心城区共有上百个纳凉点。记者 王耀辉 摄 7至9月我市高温日数和强度都将超常年 ■预计各县(区)高温日数15—25天、极端最高气温37—39℃ ■预计漳平高温日数超过40天、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9℃ ■高温津贴最新标准:每人每月200元或每天9.2元 闽西新闻网讯(记者 傅晓君 蔡添高 通讯员 林德权 张红梅)昨日,记者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气象局获悉,预计7至9月我市各县(区)高温日数15—25天、漳平超过40天,与常年相比属略多;极端最高气温37—39℃、漳平超过39℃,高温强度略偏强。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7至8月。 据悉,我国气象学意义上,气象观测站出现日最高气温≥35℃为一个气候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7℃为一个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8℃为一个酷热日。日最高气温达到35℃及以上,即为高温天气。 市气象科技信息中心负责人肖秀珠告诉记者,高温天气情况下,一天中高温时段主要出现在13至16时。有气象记录以来,龙岩市极端最高气温达41.2℃,于1988年7月17日出现在漳平。今年6月,除连城外,我市其余县(市、区)已出现1—7天不等的高温天气,具体出现在6月1日、12日、14日、18日和6月27—30日。 据介绍,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因台风引起焚风效应,如当台风从我省近海北上时,我市受台风西侧偏北气流影响而引发高温。 此外,据市防指会商分析,预计7至9月我市降水也比正常水平略偏多;可能登陆或影响我市的台风有6个(7月2个、8月2个、9月1个、10—11月1个),其中,7月下旬中期和8月,可能分别有1个台风对我市有较明显影响。 针对与高温天气相关的高温津贴问题,市总工会劳动保护部主任王洲岩告诉记者,我市高温津贴发放参照省里的规定执行。去年之前,高温津贴发放标准为每人每月180元或每天8元,去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每人每月200元或每天9.2元”的新标准。 入夏以来,我市各重点项目工地,施工人员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作业,施工方及时向他们提供茶水等防暑降温饮品。图为7日下午,赣龙铁路复线龙门特大桥工地上,施工者小憩瞬间。 记者 朱裕森 摄 你拿到高温津贴了吗? 可拨打2321574咨询和投诉 □记者 傅晓君 实习生 廖艳旎 通讯员 陈文婷 老杨夫妇来自江西,目前正在岩城莲东一带打工。 “这个楼盘二期开始建设时,我们就来了,在这里已干了一年半。”老杨告诉记者,最近气温逐渐升高,他和工友们照样顶着烈日干活,一般每天从下午1点干到6点。“高温津贴?没听说过。这里管理上没那么正规。”老杨说。 快递员小王是泉州人,在龙岩从事快递工作已两年多。“平均每天要送100多个包裹,根本没有休息时间。”小王说,“有听说过高温津贴,但我和同事谁也没拿过。” 4日,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劳动者反映高温津贴很难拿到。 市人社局劳动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孔威武表示,用人单位若没有发放或违规发放高温津贴,或劳动者被要求违规作业时,可到市人社局劳动举报窗口,或通过拨打热线电话2321574,进行咨询、投诉。市人社局可责令其整改,并要求补发高温津贴;若责令整改无效,可依照《劳动保障监查条例》对其予以行政处罚。 另据市总工会劳动保护部主任王洲岩介绍,高温天气分为强、中、一般三个级别。当日最高气温达40℃以上时,应停止露天作业;当日最高气温达37℃以上、40℃以下时,露天作业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并且12—15时高温时段应停止露天作业;当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下时,应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露天作业的劳动者加班。 延伸阅读 我省于2007年建立高温津贴制度,把属于福利范畴的高温补贴、降温费,变更为属于工资范畴的高温津贴。 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在每年5—9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进行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至33°C以下(不含33°C)的,应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高温津贴标准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分体制与工种,并纳入工资总额,但不包括在最低工资标准范围内。高温津贴必须以现金形式发放,可一次性或按月、按天发放,不得以发放防暑降温饮料与必需药品替代现金。 (记者 傅晓君 实习生 廖艳旎 采访整理) 7日上午,在岩城中山公园,一位戴着帽子的小女孩,津津有味地吃着冰棍。记者 朱裕森 摄 山里农民的避暑“良方” □记者 王尚华 通讯员 温连光 70岁的林运寿和68岁的林南香夫妇,是新罗区万安镇红光村红旗小组的农民,他们习惯了农村生活,喜欢“伺弄”几亩田地。 记者见到两位老人,是在3日上午。10点半,满头大汗的夫妇俩从田里回来了。“我们种了很多水稻、西瓜,今年的西瓜不错!”林运寿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说。说话间,他切开西瓜,热情地招呼记者。 谈到暑天劳作,夫妇俩异口同声地说:“不怎么累,因为我们都是干干停停。”原来,他们采用“起早贪黑歇中段”办法,早晨6点起床,上午10半回家,11点到下午3点半休息,之后出门干活,下午5点半回家。 “平时煮煮鱼腥草汤、夏枯草汤等,解解暑。有时还熬仙草冻,加点蜂蜜,也很消暑。”林南香说,除了鱼腥草、夏枯草、仙草等,山楂片、西瓜、绿豆汤、冬瓜汤也是不错的选择。她和乡亲们都用这些消暑。同时,家中都备有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用品。 连日来天气炎热,新罗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的交巡警们仍坚守工作岗位,保证城市交通顺畅。图为3日下午,交巡警在岩城龙川西路维持上班高峰期交通秩序。 记者 王耀辉 通讯员 郭启彬 摄 御高温 消费“清凉” □记者 王尚华 通讯员 温连光 进入7月,热浪袭人。4日,市民郑鸿胜看到国内某知名网购平台正在做空调促销,便迫不及待地下单了。 “现在就这么热,所谓‘流火的季节’还没到呢,实在撑不住了,就赶紧买空调。”郑鸿胜告诉记者,因长期受鼻炎困扰,以前他更习惯通过吹电扇御高温。然而,才刚进入7月,他就因为天气太热,连续两个晚上睡不好觉,于是,与家人商量后,便网购了空调。 刚买完空调的郑鸿胜数了数,夏季的“清凉”消费还真不少——买家电,然后电费会跟着暴涨。还有,夏季算是较有激情的季节,晚上睡觉时间推迟,时常会邀三五好友吃吃烧烤、喝喝啤酒、看看球赛。还有,一家人喝矿泉水、冷饮,等等。“虽然都是小钱,但积少成多。” 郑鸿胜还告诉记者,这个夏天,他还准备带6岁的儿子去学游泳,到时又将添上一笔费用。 防疾病 勿恋“清凉” □记者 梁熙 近日,家住岩城龙腾路的马女士每天都到附近医院挂瓶。4日,她告诉记者,连日来天气炎热,一家三口均出现感冒、发烧、拉肚子的症状。 “每天老公都会将买来的西瓜放入冰箱,一家人天天都离不开冰西瓜,医生说我们得了胃肠性感冒。”马女士说。 像马女士这样的“高温病”在夏季并不少见。记者采访了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郭建辉。郭医师说,夏季,许多市民喜欢用冰镇的各类食物“清凉”自己,往往导致一些疾病,如急性胃肠炎、胃肠性感冒。还有,如果不注意预防,很容易中暑;长期待在空调房内,颈椎、腰椎、关节等方面也可能出现毛病。 “少喝冷饮,减少胃肠刺激;在合理避暑降温的同时,不应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早晨傍晚温度降低后,可适当运动出出汗;饮食应尽量清淡,多吃瓜果蔬菜。”郭医师建议。 时刻关注车况 避免车辆自燃 □本报记者 傅晓君 通讯员 周杨东 6月28日16时,上杭古田往蛟洋方向的国道上,一铲车自燃,瞬间被烧得只剩骨架; 7月4日10时34分,新罗西陂辖区内一摩托车自燃; …… 记者从我市消防部门获悉,连日来,气温升高,车辆自燃现象时有发生,许多都是发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入夏以来,我市发生车辆自燃事故多达10余起。 为此,他们提醒司机朋友,夏季应时刻关注车况。加油不能加得太满,以免汽油膨胀;打火机千万不要放在车里,尤其不要放在前挡风玻璃下方,以免因车内温度过高而引爆;灭火器要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车子一旦着火或行驶中闻到异味、发现火星,要保持冷静,拉起手刹,关闭电源,迅速逃离,并用灭火器给油箱和燃烧部位降温灭火,以免爆炸。 此外,电动车应定期检查蓄电池,注意正负极接线是否松动,并去除上面的氧化物。 自觉消除隐患 不让明火肆虐 □记者 梁熙 7月1日12时,新罗区东肖开发区恒宝城市广场对面路边电线着火; 7月3日15时10分,永定高陂先富路一电线着火; …… 据市公安消防支队工作人员介绍,夏季是火灾高发期。连日来天气炎热,高温易导致超负荷用电,或引起车辆自燃,蚊香使用不当,也易引发火灾。 为此,消防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夏季,要增强消防安全意识,自觉消除安全隐患,不让明火肆虐,如不乱拉电线、不超负荷用电,及时更换老化电气设备和线路;出门时记得关掉电源;使用蚊香时,远离可燃物;雷雨天气,及时远离雷电区,等等。 温馨提示 高温防暑小常识 及时补充水分,但应少喝冷饮,特别不宜过量饮酒,口渴后不宜狂饮; 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空调温度不宜过低; 尽量避开午后高温时段外出; 露天作业时,注意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如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休息,多喝水,严重者及时就医。 夏季行车注意事项 检查胎压、线路、油路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检查水箱水位,水温高时,应停车降温; 注意异味、异响等自燃征兆; 不宜将气体打火机放在车内; 不宜长时间在空调下开车,避免疲劳驾驶; 尽量把车停在阴凉处,避免暴晒。 (记者 粱熙 整理) 高温,不该让事故“升温” □ 梁熙 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到水库游泳;一天到晚开空调,尽情享受清凉……这些降温办法可以驱走如虎的炎热,但不一定安全。 在气温攀升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注意安全,事故就会频发,如家庭火灾、汽车自燃、溺水等。据了解,夏季事故发生率高于其他三个季节。 其实,这些事故完全可以避免。比如,各级各部门、企业对高温条件下的作业情况加强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家校抓好孩子暑假安全教育,避免发生小孩私自游泳事件;切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安全,来自我们平时“多一点”的考虑,如果大家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事故就不会因高温而“升温”。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