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艾滋病近九成为性传播 男同传播逐年上升
www.fjsen.com 2013-12-03 10:32 来源:闽西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2010年-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为“实现零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艾滋病相关死亡。”世卫组织为2013年活动确定的重点是增进青少年(10岁至19岁)获得预防、治疗和关爱服务。实现“零艾滋”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实现这一愿望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我们提倡关爱、反对歧视,深入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王耀辉 制作 实现零艾滋,需要全民参与 “真正实现零艾滋,要消灭的不仅是病毒,更多的是需要全民一齐行动起来,消除歧视,共抗艾滋,共担责任。”11月30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郑禄祥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新动向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我市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65例(其中本市户籍232例)、死亡74例,累计治疗艾滋病病人88例;2013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81例。我市艾滋病疫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传播方式多样化,艾滋病流行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近三年艾滋病疫情增长较快,感染人群呈多样化,艾滋病流行形势复杂化。 据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相关分析数据显示,从年龄分布上看,感染者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占所有感染者的76.43%,其中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82岁,感染者平均年龄为38.9岁。感染者的职业呈多样化,以农民与农民工为主,占感染者总数的46.3%,此外,工人、干部、商业服务者、离退休人员、军人、在职教师、学生等人群中也均有发现感染者。艾滋病感染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新进展防治网络进一步完善 “从2013年起,我市将艾滋病治疗点设在龙岩市第二医院。各县(市、区)都有3家以上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据介绍,目前我市已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防治网络,进一步完善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立。2008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证实验室。全市已批准设立筛查实验室28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监测检测系统。 社会综合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从2000年开始,我市卫生部门加强与红十字会、计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深入开展社会综合防治工作。2007年开始,漳平市开展了吸毒人员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工作。市疾控中心帮助抗病毒治疗病人志愿者成立了“龙岩市龙川关爱工作组”、帮助我市男男同性恋志愿者成立了“福桐龙岩工作组”,具体有3名志愿者负责此项工作。通过组织开展活动,加强艾滋病病人管理和男男同性恋人群干预工作。各级疾控机构组建了“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深入开展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外来务工人员、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干预活动,高危人群的防艾知识知晓率、正确求医行为、安全套使用率、认知态度都有显著提高。
第二十六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漳平市防艾委办公室联合某美术培训基地开展“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邀请了百个家庭进行现场作画,让“艾滋病”这个字眼在孩子们彩色的画笔下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同时通过宣讲“艾滋病”预防知识,让孩子们正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病人。图为孩子们在认真作画。 大环境歧视比病毒本身更可怕 对于感染者来说,众人的歧视比病毒本身更可怕。 “外界的歧视让艾滋病患者备感绝望,甚至有的铤而走险,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这些感染者要比常人更渴望理解,一句微不足道的关心能唤起他们心头的悸动,让他们看到希望。”郑禄祥面色凝重地说。 一直以来,我市防艾委各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青春红丝带”、“大中专学生防艾知识竞赛”、“防艾知识进村入户”、“防艾知识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利用闽西日报、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活动,以农村、社区和有关场所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地区,大力宣传国家防治政策,提倡关爱、反对歧视,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减少相关人群的危险行为,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老难题很多难关待攻克 防治任务艰巨 “目前,如检测发现受检测者的CD4指标低于350的,就要列为国家免费看病治疗人群。但因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国家对此没有提供免费的治疗。治疗一个疗程需百把元,对感染者而言,往往因为大笔治疗费致贫,只能放弃治疗,因此生命受到威胁。”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每年,我市对艾滋病患者都提供一对一的免费咨询和检测服务,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和恐艾情绪。尽管我市防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难题,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市、县级疾控中心都没有独立设置艾滋病防治业务科室,专业防治人员少,不适应艾滋病防控工作量大的形势。各县级疾控机构都没有艾滋病防治业务经费预算。 据了解,县级治疗点多放在综合性医院,这些医院日常工作量大,在治疗艾滋病患者时显得缺乏耐性,不少感染者觉得没有尊严,另外,在这些综合性医院治疗时,接触的人群较广,缺乏私密性,为此不少患者抵触治疗。 艾滋病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还不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目前志愿者队伍成员并不多,也没有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同时,随着感染者逐年增加,且陆续进入发病期,耐药病人增多,对治疗药物品种和经费的需求不断增大,都成为了防艾工作面临的困难。
12月1日,市疾控中心组织人员在新罗区街心花园进行防控艾滋病的宣传活动。 我市艾滋病疫情特点 【近九成为性接触传播】 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我市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病人超九成是通过性途径传播的,具体比例达到92.9%。专家表示,可以这么认为,性传播已成为我市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 前些年血源传播曾是主要传播途径,政府在血源管理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情况大有好转,可以说已基本消灭了通过血源传播的情况。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变得不‘规矩’,性观念的开放,很多人具有不安全性行为而不去检测,很多因素导致艾滋病日趋流行。”郑禄祥医生说,比如不少人性道德意识淡薄,性乱行为增加等。我市人口密集,城乡人群流动频繁,带病毒者很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使新发病人数增加。 【男男同性传播逐年上升】 从市卫生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市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中,(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感染者占了7.12%,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其中年龄最小为14岁。同时,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也逐年增多。 “从数据上看,情况不容乐观。”郑禄祥医生告诉记者,男同性恋虽然知道自己是高危人群,但是为图一时之快以及对感染抱有侥幸心理,为艾滋病传播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据介绍,“男同”很难有稳定的性伴侣,性伴侣更换频繁。另外,很多“男同”人群都习惯于通过网络结识同性,彼此真实身份不了解,这使得一旦一名同性恋者被查出感染艾滋病后,疾控人员很难通过他进行有效调查,也就难以追踪到他的其他性伴侣,并进行及时干预。 【老年男性成高发人群】 老年男性(60岁以上)已经成为艾滋病侵袭的高危人群。根据市卫生局发布的信息看,我市老年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人占了11.2%的比例,其中年龄最大的为82岁。 老年男性之所以成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发人群。郑禄祥医生分析,这是因为这类人群仍然具有正常的、甚至还比较旺盛的性生理和性心理需求,男人到了80岁还是可以有性生活。但是,他们的配偶往往由于生理原因和性观念问题早已高悬“免战牌”,他们的性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或宣泄,于是就在外头寻欢作乐,但未能使用安全措施,从而感染上了病毒。
11月30日,市疾控中心与龙岩学院联合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学生与艾滋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结合目前我国及福建的艾滋病流行的趋势,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解防治艾滋病知识。 开导感染者是门技术活 “从事防治艾滋病这份职业,没点勇气坚持不下来。怎样开导和劝诫感染者,也是医护人员工作中的一门技术活儿。”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郑禄祥如是说。 “一开始,前来检测咨询的对象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说出来,人会好过很多,我们很多时候充当交流者和聆听者。看到服务对象消除了对疾病的恐惧,逐渐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是最开心的事情。这样帮助一个人,对自己很有意义。”郑医生介绍。 郑医生曾经在筛查中遇到过一位中专学生,他是男同性恋患者。那天,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前来检测。在四楼办公室,当医生告知其确诊后,小青年号啕大哭。随后赶来的父母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抱着儿子一起放声大哭。这样的场景,郑医生至今还记忆犹新,要劝导感染者和家属冷静下来,并提供持续的心理关怀和干预行动,“这位学生常常跟我在电话里沟通,下一步要怎么做。”郑医生说。 “感染者受歧视,感到恐惧,多数还是来自于文化和道德的约束。”郑医生说,“希望社会能更宽容地对待这些艾滋病人,体现出对这一小部分人群的关怀。我将为慢慢消除公众的偏见而努力,社会坦然接受也是一种进步。” 专家认为,检测流程中从初筛到确诊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病人是煎熬,但也是志愿者的“黄金”援助时间,“此时病人存在一丝丝侥幸,但也开始准备接受这个结果。我们会向他表明,假如感染了如何去面对,感染后需要知道哪些情况,药物有什么副作用,有哪些指标需要知道,指标升降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如何应对这种升降……”工作人员正是这样帮助病人度过这一段“缓冲期”,解除其心理困惑,并进行后期跟踪干预。 关爱,让他找回生活的勇气他叫东云(化名),一直过着贫穷的单身汉生活。2009年,也就是40岁那年,他才在朋友介绍下娶了媳妇。媳妇是个小寡妇,外地女子。 故事的剧情原本会是这样的:单身汉以娶妻为转折点,然后生下小宝宝,再然后就有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开始,东云一家的生活确实按着这样的步骤进行着。2010年,他的妻子怀孕了。 但是,惊喜过后,一场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里。媳妇在产检中被检出患有艾滋病。随后,东云也被检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这对东云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后来他才知道,自己媳妇的前夫正是死于艾滋病。 不敢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东云的媳妇绝食15天后抢救无效死亡。然而,更为残酷的事情降临到东云的身上。东云得艾滋病的消息在村子里传开了。“他得了脏病,平时生活肯定不检点。”“你们小孩子要躲开东云,不然回家等着挨揍。”“这病会传染人。”……村里人看东云的眼神中都充满了嘲笑与歧视。路上遇到东云,大家都远远地避开。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万念俱灰的东云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放弃了治疗,等着病发死亡。 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对病人的随访中了解到东云的情况。社会的歧视是艾滋病感染者最大的敌人。“该怎么帮助东云,才能让他接受治疗”这一度成为工作人员面临的难题。随后,工作人员便隔三岔五地去安慰东云,并送去慰问品。在与东云的交谈中,工作人员告诉他,这种病有得救。 经过工作人员长时间的多番劝导,东云终于重燃生活的信心。开始主动积极配合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的随访和治疗工作。另外,他还外出打工挣钱养家。 3年多来,在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东云身体的免疫力也提高了不少。如今,家里还盖起了新房子。 尊重的力量 艾滋病是今天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敌人。2011年至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确定为“实现零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艾滋病相关死亡”。笔者认为,向零艾滋迈进的三个零中,零歧视最为重要。 “零歧视”, 一个简单而又沉重的词语。在 “谈艾色变”依然占据着国人思维的今天,在现实生活中,艾滋病患者成为人们避之惟恐不及的“瘟疫”。束缚于周边人的歧视、唾弃中,艾滋病患者就像一座孤岛,在冰冷中独自漂流。郭富城、章子怡主演的电影《罪爱》里,艾滋病患者虽然生活在备受歧视的村庄里,但是他们用不屈的精神演绎着对生命的敬畏。 诚然,风凉话和冷嘲热讽是一把可怕的“屠刀”,在“屠刀”面前,病人的斗志和抗击病魔的勇气都会灰飞烟灭。“请不要妖魔化我们!”这句话足以喊出艾滋病患者的无奈。 正因为有着这些歧视,很多患者有病不敢言,而更多的人却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伪装起来,要么继续“讳疾忌医”,要么走向极端。这些,导致病情的扩散,同时也加剧了防治艾滋病的难度。 其实,科学界已经给出了答案:艾滋病并不可怕,它仅仅是众多顽疾的一种。正视而不歧视,尊重而不畏惧,用科学的精神去对待,艾滋病就能得到控制。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摒弃“歧视”思想,他们用实际行动尊重每一个患者。“我愿意和艾滋病患者拥抱!”“我们握个手吧!”……他们的尊重,无疑是给了病痛中的患者送来一缕春风。 一个微笑、一个握手,抑或是一个拥抱,这都是艾滋病患者抵抗疾病不竭的动力源泉。或许,在科学与尊重的合力之下,在可预期的将来,艾滋病不再是只老虎,而全人类将真正感受到春天的魅力。 这些防艾知识,你应该懂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 ◆性接触传播 男女或男男之间无保护的性行为可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的危险越大。 ◆血液传播 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吸毒,使用不洁的针具或理发、美容等能够刺破皮肤的工具。 ◆母婴传播 感染了艾滋病的妇女可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时传染小孩。 以下措施能预防感染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 不要和其他人共用剃须刀。 如果文身、穿刺的话要确保文身的用具消过毒。 虽然共用牙刷传播艾滋病的几率非常小,但仍不提倡共用牙刷。 ◆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 性伴侣之间100%的忠诚。 坚持每次性生活都全程正确使用高质量的安全套,基本能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