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龙岩频道> 专题> 纪念毛泽东才溪乡调查80周年> 苏区好作风> 正文

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www.fjsen.com 2013-11-07 10:53  邓建芬 来源:红色闽西网 我来说两句

三、闽西子弟在红军艰难的斗争中血洒疆场,建功立业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众多闽西子弟随中央红军离开故土,离开赣西南、闽西,踏上了更加艰难的革命之路。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烽烟四起的抗日前线,血火交融的解放战场,以及鸭绿江畔、西南边陲,无不传诵着许多闽西子弟的英雄赞歌。

△血染湘江红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参加长征的闽西子弟兵近3万人。主要分布在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该师基本由闽西子弟组成)、红九军团的二十二师、红一军团第一师、第十五师和红八军团第十四师。他们在征途中,担负着前锋或后卫、政工或后勤、侦察或救护等特殊而繁重的任务,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突出的贡献。特别是以刘亚楼为师政委的红二师,以杨成武为团政委的红四团,担负着先锋师和先头团的重任,他们一路过关夺隘,探路架桥,排难解危,勇往直前。在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草地探路、攻占天险腊子口等战斗中屡建奇功。聂荣臻赞道:“这个团在漫长的征途中经常担负先头团的开路任务……任务完成得很好。他们和广大红军指战员一样,充分发扬了我军勇敢、不怕死、能吃苦的革命精神。”由5000多名闽西儿女组成的红三十四师,则担负着掩护中央和红军大部队过湘江的后卫重任。当他们苦战三天三夜,完成掩护任务后,被敌军隔绝于湘江东岸,面对数10倍于已的敌军的重重包围,孤军奋战,英勇拼杀,全师从师长、政委到干部、战士,绝大部分壮烈牺牲,血染湘江,他们中除少数人突围成为幸存者之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成了无名英烈,有我市党史工作者亲见,处于湘江边的“湘江战役纪念碑”上竟无几位是闽西烈士,真乃无名英雄。另由闽西子弟组成的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2000多人在甘肃高台战斗中大部分壮烈牺牲。

长征到达陕北时,闽西子弟兵仅剩下2000余人。三万剩两千啊,他们是勇敢者也是幸存者。有人做过粗略的概算万里征途上每走一里就倒下一个闽西子弟。

凯旋平型关

全面抗战爆发后,以邓子恢、张鼎丞、刘亚楼、杨成武、陈丕显等同志为代表的闽西优秀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以“不灭豺狼誓不休”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毅然投身并奋战在各抗日战场,前仆后继,与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编入八路军中的闽西子弟兵,在华北战场上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功勋。

闽西子弟兵最集中的一一五师,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于1937年8月下旬分批从陕西三原县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千余人。打响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第一枪,受到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电令嘉奖,其战闽西子弟功不可没:

一一五师团营连干部一半多是闽西人,整个平型关战役打了大小二十余场战斗,有十多场次是闽西子弟率部打胜的。

六八五团营教导员刘振球,指导员兰庭辉、涂则生率部平型关北坡与日军血战三小时,硬是拖往日军一部。

六八六团营长杨尚儒、吴岱率部激战老爷庙取胜,对整个战局起了关键作用。

六八七团刘彬、邱子明率部奋力阻出,硬是与10倍之敌血战。

△黄土岭奇功

平型关战役后一一五师在聂荣臻率领下,纵横于晋察冀边区,粉碎了数十万伪军的围攻、“扫荡”,创建了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面积为20万平方公里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当年的杨成武司令员,在黄土岭战斗中指挥部队一举歼敌900多人,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使日朝野震惊,日军闻风丧胆。一部由罗荣恒等率领,转战晋西南、开辟了吕梁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又奉命挺进山东,和山东纵队相互配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大“扫荡”,创建了包括山东大部,河北、江苏各一部,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的山东抗日根据地。还有建国后选入中学课本的“狼牙山五壮士”便是杨成武、罗元发领导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所在的七连六班五名年轻战士。

在一二0师的闽西子弟和全体指战员,由贺龙、关向应率领,于1937年9月从陕西富平县出发、东渡黄河,向晋西北敌后挺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取得了雁门关、王董堡等战斗的胜利,收复了苛岚、五寨、偏关、河曲、保德、神池、宁武等城,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夜袭阳明堡

在一一九师的闽西子弟,由刘伯承率领,于1937年9月30日从陕西富田出发,开赴山西前线。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机场,烧毁敌机20余架。接着,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挺进太行山,驰骋于晋、冀、鲁、豫广大边区,连续取得了七亘村、黄崖底、广阳、长生口、神龙头、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太行山、冀南等地区的多次大规模“扫荡”,挫败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创建了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威名震“苏淮”

1937年闽西南红军游击队2600多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在司令员张鼎丞等人的率领下,驰聘在大江南北与敌顽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在苏南战场上,由张鼎丞领导的二支队与陈毅领导的一支队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至1938年底,便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邓子恢和张云逸、罗炳辉等一起,开辟了淮南抗日根据地,在津浦路西侧12个县建立起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邓子恢帮助彭雪枫整顿部队,开展反日伪“扫荡”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陈丕显参与领导黄桥战斗,取得消灭韩德勤顽军11000余人、俘虏4000人的重大胜利。在抗日战场上,闽西子弟善于捕捉一切有利战机歼灭日军,1940年6月1日,日军南浦旅团冈本联队吉田中队侵犯句容三岔地区,二支队副司令廖海涛,四团政治部主任王直指挥四团三营和支队部特务连毙日军中队长吉田等130余人,缴步枪60余支,炮1门。陈毅特发电报给廖海涛传令表扬。3天后,日伪军数千人并配有骑兵、坦克合击二支队于虬山一带,二支队利用叶家棚子的有利地形在毙伤日军40余人及战马数十匹后,机动转移。1944年3月,陈丕显与粟裕等发起车桥战役,共歼日军460余人,伪军500余人,生俘日军24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品,解放了车桥地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

闽西儿女的热血酒遍了全国各个抗日战场,陈明、廖海涛、罗忠毅、罗化成等烈士就是闽西儿女中勇于献身的杰出代表。追悼会上一挽联:“忠勇为国,毅然丈夫,一朝献身成仁;海崖生波,涛震环宇,异日流芳百世。”让人们对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罗忠毅司令员、廖海涛政委顿生敬意。他们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烈士们的英名将同中华大地永世长存。

解放逞英豪

解放战争爆发后,在这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决战中,数以万计的闽西儿女,高举人民解放大旗,鏖战华北,浴血东北,逐鹿中原,经略华中,驰骋华东,奋战华南,进军大西北,解放大西南……战斗足迹踏遍华夏大地,革命红旗插遍全国各个角落。他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在中原突围、攻占清风店、保卫延安、苏中大捷、辽沈、淮南、平津、渡江等战役中屡建奇功。

解放战争初期,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邓子恢与粟裕、谭震林等制定苏中作战计划,取得“七战七捷”的辉煌战果,歼敌六个旅、五个大队,共5.3万余人,改变了苏中局势。杨成武在敌人占领张家口后,率领晋察冀三纵部队移师平汉线北段,与敌主力部队在保北地区,相持数月之久,使得敌人一直没能把它的触角延伸到晋察冀根据地,从而保住了根据地的稳定。陈丕显领导华中军民积极开展支前工作,为我军在淮海战役中同敌人进行主力大决战提供了充裕的人力、物力保障。伍洪祥、张云龙、王香雄等率部参加孟良崮战役,生俘敌七十四师长张灵甫。伍洪祥、张元培、陈忠梅、张日清、陈茂辉、王培臣、王荣光等率部参加济南战役,以伤亡2.6万人的代价,取得歼敌10.4万的重大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据守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在临汾攻坚战役中,黄定基旅长指挥所部和兄弟部队互相配合,利用地道进攻、坑道爆破等战术,成功攻克敌两个正规旅及其它杂牌军约25000人守卫的临汾,使晋察鲁豫与晋绥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黄定基领导的二十三旅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光荣称号。天津前线司令员刘亚楼运筹帷幄,与罗舜初、陈仁麒、黄鹄显等闽西子弟,率部仅用29个小时便攻克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城,共歼灭敌军13万人,生俘敌将军级军官28人,创造了毛泽东所说的“天津方式”。东野十一纵政委陈仁麒率部解放隆化城,树立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形象。

留在闽粤赣边区坚持斗争的魏金水、刘永生等闽西儿女,率领闽粤赣边区革命武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配合南下解放大军作战,解放了闽粤赣边区的30个市县,缴获轻重机枪300余挺、步枪3万余支、短枪2千多支,并使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迅速发展到4万多人,解放了整个闽粤赣边区。

血沃中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人民解放军第三野师长伍上同、王涛支队副司令员巫先科等许多闽西儿女为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血雨腥风,闽西数万革命先烈用热血换来了民族的解放,谱写了中国人民革命史上一曲威武壮观、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援朝立新功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战争中,闽西籍将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儿女一道,响应祖国号召,为“保家卫国”而奋战在异国他乡。

1950年11月初,我志愿军分东线和西线两个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攻击。东线战场作战的第九兵团是闽西籍将士比较多的部队,第二十军政治部主任邱相田、参谋长俞炳辉,第八十九师政委王直等都是闽西人。他们按照志愿军总部的部署,率领部队,在敌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运动到敌人眼皮底下,向敌发动突然进攻,创造了“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当时二十军八十九师政王直和师长一起,精心部署,采取灵活机智、近敌作战的战术,打击敌人。他亲率一个团,翻山越岭,尾追逃敌,取得歼灭美军一个大营的胜利。接着又指挥部队追击南逃之敌,胜利收复元山等阵地,给美军陆战第一师以有力的打击。为此,全师受到嘉奖。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儿女》,就是以志愿军九兵团的战斗生活为背景创作出来的,其中的师政委形象就是以王直(原名王汉清)为原型的。西线战场作战的三十八军和四十二军勇猛地向敌右翼迂回穿插,以切断敌退路。三十八军政委吴塔和四十二军政委郭成柱率部利用敌接合部疏于守备的弱点,将南朝鲜第二军分割成两部分。我三十八军在德川地区向伪第七师,四十二军在宁远、孟山地区向伪第八师发起了猛攻,将敌两个师击溃。然后,三十八军迅速穿插平壤至价川公路的交叉点三所里,四十二军插到顺川以东的新仓里,陷故于三面被围之势。美军为打通退路,南北夹攻三所里。三十八军冒着头顶上数百架飞机轰炸,地上近百辆坦克的南北对攻,英勇顽强地阻击敌人。其中以龙源里、松骨峰的阻击战打得最为艰苦,战士们打完了子弹,就用石块、拳头、牙齿和敌人拼命。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中再现了惨烈战斗的场面。为此战役,司令员彭德怀在嘉奖电中说“三十八军万岁!”

1950年12月4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正式签署空军赴朝作战命令,时任志愿军空军参谋长的黄炜华,空军第四师副师长的王香雄率部参加了反“绞杀战”和1953年反登陆战役。在一次空战中,空四师和友军一起进行了双方有200多架飞机参加的激烈搏战,首开击落美F—86战斗机的纪录。在随后的22天空战中,共击落击伤敌机30架。在朝鲜空战中,志愿军空军摸索出了世界空战史上著名的“一域多层四四制”空战战术原则。美国一军事书籍中由衷地称赞“中国空军司令刘亚楼是个制定作战计划缜密的优秀将军。

1951年初,我志愿军转入机动防御作战,司令员杨成武、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南生率领的第二十兵团奉命入朝。该兵团坚决顶住了美军的“立体绞杀战”,“坦克劈入战”及“特种混合支队作战实验”。在战斗最紧张的阶段,杨成武十天十夜没有合眼,其中一天,歼灭美军1.7万余人,创造了志愿军日歼敌的最高纪录。接替防御的作战中,二十六军副参谋长王培臣、七十六师师长陈忠梅等闽西子弟,率部在七峰山、海龙山的防御作战中,与敌反复拼杀争夺,创造了一个班以反坦克手雷一举击毁敌坦克9辆的典型战例。炮兵二十一师政委、东北军区炮兵干部部长刘禄长,受命担任志愿军炮兵部部长,在敌军掌握绝对控制空权、炮火占优势的情况下,我炮兵通过适时机动,形成局部火力优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炮兵第二、第七师同时使用了75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114门,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在单位火力密度上创造了我军战史上的最高记录。志愿军装甲坦克师师长黄鹄显,奉命率年轻的装甲兵入朝作战,他指挥部队克服在朝鲜战场上难以想像的困难,积极主动配合步兵作战达134次,击毁击伤敌坦克20辆,还协同装甲兵指挥部所属的高炮部队对敌作战1369次,击落击伤各种飞机137架。

据统计,闽西籍的68位开国将军中,直接参加了朝鲜战场作战的就有20余位。抗美援朝期间,广大闽西籍参战官兵,坚决服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克服严重困难,浴血奋战,与全军将士一道在邻邦朝鲜的土地上,谱写了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篇章。

责任编辑:李凌生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