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龙岩频道> 专题> 纪念毛泽东才溪乡调查80周年> 苏区好作风> 正文

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www.fjsen.com 2013-11-07 10:53  邓建芬 来源:红色闽西网 我来说两句

闽西是红军的故乡,早在1928年7月,这里就建立了福建乃至全国最早的红军营。苏区时期,闽西有10万女儿参加红军,在发展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先后创建了红九军(后改称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整整5个军。

闽西在红军建军史上地位特殊,红四军在闽西长汀首次统一着装,首次发饷;红四军在闽西这块红色土地上扩编最快,至1929年9月从下井冈山时的3600余人扩至7000多人,整整壮大了一倍;红四军在闽西古田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从此,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从闽西走来。

闽西是共和国领袖及将帅的摇篮。革命岁月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国将帅曾在闽西战斗生活过,经战火磨砺的闽西儿女中有4位成为国家领导人、71位成为开国将军。为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假如把中国工农红军喻为一位砸碎旧中国,推倒“三座大山”的伟岸男儿,那么这个男儿生长、锤炼、成长的沃土便是赣西南、闽西。

翻开“中国工农红军史”、“闽西人民革命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

一、闽西是红军的诞生地之一,是名符其实的红军故乡

△最早的一支红军部队在闽西诞生。

1928年6月底永定暴动后,邓子恢从上杭县官田村匆匆赶往永定,与永定暴动总指挥张鼎丞汇合,决定暴动武装退出县城,转至乡下,马上在暴动地区编制红军部队,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7月4日,张鼎丞、邓子恢以铁血团为主,从参加暴动的队伍中精选出最勇敢最坚定的200余人,在金砂金谷寺成立红军营,开始了革命武装的创建。由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为党代表,下设3个连。这是全国较早、福建省最早建立的一支红军部队。各乡村则成立脱产赤卫队、常备队,加强防守。张鼎丞、邓子恢率红军营以连为单位,兵分三路,凭借山区的有利地形,依靠农民群众的支持,开展游击战争,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并且深入溪南和邻近各乡村镇压反革命,摧毁地主豪绅的反动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和进行土地革命,正是由于这支红军部队的军事斗争,才使得溪南的武装割据达半年之久。

△早期红军部队很大一部分在闽西组建、壮大。

组建红四军第四纵队:

1929年3月红四军挺进闽西,当时全军主力只有3600多人,下辖三个纵队。闽西“四大暴动”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派王海萍于1928年7月15日在永定金砂古木督崇德楼主持召开了上杭、永定、平和、龙岩四县县委负责人会议,成立了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同时,成立了闽西暴动委员会。王海萍任总指挥,张鼎丞、邓子恢、傅柏翠为副总指挥,并把杭、永、岩的暴动武装整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下辖了3个团。其中龙岩白土和上杭蛟洋的暴动武装编为五十五团,团长傅柏翠,党代表陈锦辉;永定金丰、上湖雷的武装编为五十六团,团长熊振声,党代表卢肇西;永定溪南里的武装编为五十七团,团长张鼎丞,党代表邓子恢。由于闽西红军是初次组织起来的农民队伍,缺乏作战经验和武器弹药,大多数战士又不愿离家太久,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决定将各县队伍开回原地坚持游击战争。此后,这支队伍成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的骨干力量。

1929年6月初,红四军入闽第二次攻下龙岩城后,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转战上杭时,红四军前委在旧县召开会议,决定组建红四军第四纵队。下旬,由军长朱德到连城新泉传达红四军前委的决定,并宣布红四军第四纵队正式成立。任命傅柏翠为纵队司令,张鼎丞为党代表,谭震林为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为参谋长。四纵队共编有七、八两个支队。七支队由傅柏翠、罗瑞卿、曾省吾领导的五十九团、李云贵领导的连南十三乡工农革命武装、长汀赤卫团、永定部分游击队合编而成,陈紫峰为支队长,丰小牛为党代表。八支队由永定溪南湖雷游击队、龙岩白土游击队、上杭东五区(即稔田、蓝溪)的农民暴动武装合编而成。卢肇西为支队长,赖连璋为党代表。

随后,红四纵队和留在闽西的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及各县的赤卫团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

红九军、红十二军成立:

根据1930年3月25日通过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决议案》,为统一对闽西红军的领导,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任命邓伟为军长、高静山为政治委员、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郑益为参谋长。全军共编6个团,3000余人,2000多支枪。龙岩亦卫团编为第一团,团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郭滴人,辖3个营计800余人,上杭赤卫团编为第二团,团长傅柏翠、政治委员黄华榕,辖3个营和1个特务连,共计800余人,永定赤卫团编为第三团,团长阮山、政治委员江桂华,辖3个营,共计500余人。连城赤卫团编为第四团,团长张斌、政治委员张瑞铭,辖4个连,共计400余人。长汀赤卫团编为第五团,团长张赤男,政治委员王仰颜,共计300余人。上杭北路和西路赤卫队编为第六团,团长丘棣华、政治委员陈开成,辖3个步兵连,一个特务连,共计500余人。

根据1930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给福建省委、军委关于“闽西六团红军,中央决定你们立即集中起来,建立红军第十二军“的指示,闽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于4月下旬,将红九军改称红十二军,任命邓毅刚为军长,邓子恢为政治委员、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邓壹为参谋长。全军辖6个团。

红二十军、二十一军、红十九军建立:

1930年5月间, 由于红十二军前往广东东江一带作战,减弱了闽西苏区的军事力量。为了更好地肃清一些民团、土匪,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各县赤卫军、游击队组建成闽西红二十军,任命胡少海为军长,邓子恢为政治委员。全军辖5个纵队和2个游击武装。

龙岩县地方武装编为第一纵队,司令员卢肇西、政治委员陈昌山,计700余人。上杭县地方武装编为第2纵队,司令员(缺)、政治委员郑秋五,计600余人,400余支枪。永定县地方武装编为第3纵队,司令员卢其中、政治委员江桂华、政治部主任谢宪球、参谋长陈义,计700人,400余支枪。连城县地方武装编为第4纵队,300余人,200支枪。长汀县地方武装编为第5纵队,计900余人,500支枪。武平游击武装负责人练宝桢,计有200余人,150支枪;平和游击武装共有200余人,150余支枪。

1930年6月,闽西红军十二军已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二军,开赴江西作战。根据闽西苏维埃政府建议,红一军团前委决定,将红四军第四纵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闽西红二十一军。任命胡少海为军长、邓子恢为政治委员、陈正为政治部主任、邓毅刚为参谋长。全军共五个纵队。

1933年3月6日,根据中革军委决定,闽西红军独立第八、九、十三个师在上杭旧县组编,成立了红军第十九军。军长叶剑英(兼),政治委员杨尚昆(兼),政治部主任杨英。下辖第五十六师,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张平凯。原独立第八师改编为第五十七师,师长韩伟。第五十八师,师长杨海如,政治委员简载文。3月16日,中革军委东南战线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叶剑英。福建军区红十九军和新成立的独立第九师,被编为东南战线第四纵队,担任对东方敌军的牵制任务。

6月撤消红十九军建置并入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12月三十四师划归红五军团指挥,红军长征开始时担任红军总部后卫,是惨烈的湘江战役的主力。

二、闽西这块红色土地是红军成长、锤炼、壮大的沃土

△红军的成长、壮大离不开闽西,闽西人民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红色政权建立以后,为了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保卫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发展红色区域,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每当扩大红军的任务下达后,各级苏维埃政府都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动员,鼓动青壮年当红军。民歌队利用白天晚上、村前村后、山岗田头、平时墟日、大会小会进行宣传鼓动,到处都可以听到《扩大红军》、《十送郎》、《莫念家》、《十劝妹》等动听感人的扩红山歌。闽西大地涌现出许多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争当红军,党团员、区乡干部带头当红军的动人事迹。

扩红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上杭才溪区。“上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554人,外出当红军的有485人,占88%。下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756人,外出当红军的有526入,占70%”。据统计,1929年至1933年,才溪有3000多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一家2人当红军的有200户,3人当红军的有46户,4人当红军的有7户,父子皆当红军的有9户。受到红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的表扬,并将此事迹写进《才溪乡调查》一文,中央政府授予全苏区扩大红军的“第一模范区”。从1931年至1934年4年间,长汀县共有17200余人参加红军,上杭县参加红军的累计人数亦有15200多入。闽西苏区由此成为中央主力红军的一大兵源。

闽西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各区、乡成立了“拥护红军委员会”和“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制定了各种优待红军条例,如种红军公田、红军子女免费读书、红军减价购买商品,以及制定保护红军婚姻等规定。同时,闽西苏区人民倾其所有,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援革命战争,不但确保了红军作战需要,而且激发了闽西子弟参加红军的热情。成千上万的闽西儿女义无反顾地加入红军队伍,投身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功立业。据不完全统计,闽西有近10万子弟加入红军,先后创建6个军,涌现出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等一大批开国元勋,成为闽西人民的骄傲。

责任编辑:李凌生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